高二地理上学期同步测试题:第3单元

逍遥右脑  2016-08-10 12:14

地理学作为一个学科可以粗略分为两个较小的领域:人文地理学及自然地理学。以下是地理网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地理上学期同步测试题,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加油,地理网一直陪伴您。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图示阴影地带是表示我国某两种地理事物转变、交错分布的一个地带。读图,回答1~2题。

1.该阴影地带属于()

①风蚀地貌和水蚀地貌的交错地带 ②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 ③我国高原和山地的过渡地带 ④风力侵蚀和风力沉积作用的交错地带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该阴影地带是我国()

①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分界线 ②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分界线 ③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④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1.D 2.A

解析 第1题,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蚀作用为主,而湿润、半湿润地区以水蚀作用为主。第2题,黄土高原属农耕区,而内蒙古高原则是畜牧业区,阴影区为过渡地带。

下面是贵州省某山区县1961年和2013年有关情况的统计资料表。据此回答3~4题。

年份

项目19612013

耕地面积(km2)400521

森林覆盖率(%)36.7920.46

年降水量(mm)1 3691 087

气温年较差(℃)24.127.6

雨季地表径流量(亿m3)7.18.2

水土流失面积(km2)3168

粮食总产量(万吨)9.611.9

人口(万人)21.540.1

3.从上表数据分析,呈上升趋势的是()

A.人均耕地面积 B.人均森林面积

C.人均水土流失面积 D.人均粮食产量

4.与1961年相比,该县2013年雨季地表径流量偏大的原因最可能是()

A.降水量大 B.植被破坏严重

C.农业用水量减小 D.蒸发量增大

答案 3.C 4.B

解析 第3题,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可得,1961年的人均耕地面积约为18.6 km2/万人,2013年的人均耕地面积约为13 km2/万人,人均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森林覆盖率在下降,而人口却在增加,因此人均森林面积呈下降趋势;1961年的人均水土流失面积约为1.44 km2/万人,2013年的人均水土流失面积约为1.70 km2/万人,呈上升趋势;1961年的人均粮食产量约为0.45吨/人,2013年的人均粮食产量约为0.30吨/人,呈下降趋势;故选C。第4题,读表格可知,该县2013年的森林覆盖率低于1961年,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森林覆盖率的降低导致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减弱,地表径流的汇集速度加快,最终导致地表径流量增大。而森林覆盖率的降低主要是过度开垦造成的地表植被破坏,故选B。

梯田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典范。图1是四种不同类型梯田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2中甲区地形适合修筑的梯田类型是()

A.水平梯田 B.坡式梯田

C.隔坡梯田 D.反坡梯田

6.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的优点是()

A.保水保土效果更好 B.修筑难度小

C.利于机械化耕作 D.便于灌溉施肥

答案 5.C 6.A

解析 第5题,根据图1可知,坡式梯田出现在整体坡度较均匀且坡度较缓的地区,水平梯田和隔坡梯田的区别在于水平梯田分布在坡度较陡的地区;反坡梯田出现在坡度较陡,并且相邻坡向不同的地区。图中甲处,在10 m长度内,陡坡落差5米,坡度较小,且有明显的陡缓之分,故选择C选项。第6题,本题主要考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问题。黄土高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根据图,反坡梯田的水会反向流动,能够有效的保水保土,故A项正确;B项,应该为修筑难度较大;C项,梯田整体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反坡梯田有一定坡度,更不适于机械化;D项,有一定坡度,水会定向流动,同样不利于灌溉施肥。

宁夏人在沙海之中构建绿色屏障,阻挡了漫漫黄沙,实现了人进沙退的逆转。中卫县的沙坡头就是一个成功治沙的典型例子。读下图,完成7~8题。

7.a地区治沙工作卓有成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利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扎设方格状的沙障是因地制宜治沙的成功典型

B.草方格沙障能大量吸引地下水,促使植物生长,固定沙漠

C.沙障固沙成本低、费工小,应大规模推广

D.沙障可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但不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

8.b地区农业应走的道路是()

A.粗放农业

B.商品农业

C.利用黄河水源发展淡水养殖

D.生态农业

答案 7.A 8.D

解析 第7题,采用草方格沙障固沙是沙坡头成功治沙的典例,这种沙障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截留水分,提高沙层的含水量,利于固沙植物成活。第8题,b地区位于宁夏平原,只有结束粗放、低效的农牧业,发展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生态农业才能既增加农民收入,又防治土地荒漠化。

由于对煤炭资源大规模、高强度的开发,东北、山西等地的煤炭资源型城市虽为国家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能源和资源支撑,但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生命和后续发展能力的代价。下图为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与资源产业生命周期图。据此回答9~10题。

9.资源型城市最佳的产业结构调整时间段为()

A.①~② B.③~④

C.④~⑤ D.⑤~⑥

10.下列措施中,不适合我国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路径选择的是()

A.将煤炭产业的重心由开采转为深加工,延长开采周期

B.增加科技投入,改造传统工业,提高产业竞争力

C.大力扶植机械制造业和生物制药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D.利用区位和市场优势,重点发展食品加工业,削弱第三产业

答案 9.C 10.D

解析 第9题,根据图示可以看出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滞后于资源产业生命周期,故资源型城市的最佳产业结构调整阶段应处于资源开采进入衰退阶段、城市经济增长还维持着高位时期,故图中④~⑤阶段符合题意。第10题,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和带动就业,故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不应该削弱第三产业的发展。

11.资源型地区在发展过程中通常面临的问题有()

①环境污染严重 ②生态环境恶化 ③资源枯竭,经济衰退 ④原料和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 ⑤经济基础薄弱,发展缓慢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⑤

答案 B

解析 资源型地区一般重工业较发达,因而普遍面临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重工业原料和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另外一旦资源枯竭,经济就会衰退。

山西省能源建设目标是将该省原煤、焦炭产量、发电装机总容量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与此同时,煤化工将成为山西能源建设的一个着力点,并借此打造一条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产业链。内蒙古东部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煤炭基地之一,探明储量640多亿吨,占全国煤炭总量的10%。据此完成12~14题。

12.内蒙古东部地区和山西省作为我国重要煤炭基地的共同点是()

A.都有铁路干线与主要工业区相通,市场广阔

B.都属西部大开发的省份,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C.煤炭储量都以动力煤为主

D.区域内都有丰富的铝土矿,发展金属冶炼工业条件优越

13.关于能源基地的生态环境的建设,叙述正确的是()

A.能源资源的开发对环境的影响不大

B.生态环境建设中只要采取工程措施即可

C.用生物方法是改善生态环境的唯一措施

D.采用工程、生物措施并结合复垦,既可改善生态环境,又可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14.下列有关内蒙古东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主要措施中,可行的是()

A.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防治水土流失

B.大力发展煤炭等重工业,控制第一产业、第三产业规模

C.加强能源的综合利用,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

D.减少煤炭利用,控制酸雨危害

答案 12.A 13.D 14.C

解析 第12题,山西不是西部大开发省份,大同以优质动力煤为主,而内蒙古东部以褐煤为主。山西省铝土丰富,而内蒙古东部主要有石油。第13题,A选项很明显是不正确的,露天矿表土的剥离、矿区道路的铺设等都需要开挖地表,处理不当,就会造成严重后果,所以影响很大;B、C项中只涉及一项措施,比较片面。第14题,内蒙古东部地区交通便利,是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根据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区位条件和自然条件,该区应该加强能源的综合利用,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

读山西某地煤炭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示意图,回答15~16题。

15.该地生产结构的变化,其社会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

A.促进了交通运输网的建设

B.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C.促进相关产业的转移

D.提高煤炭生产的产量

16.该地生产结构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A.实现了废弃物的零排放

B.减缓当地气候变暖的趋势

C.减少了当地大气、水的污染

D.加剧当地水资源的短缺

答案 15.B 16.D

解析 第1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生产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是通过延长产业链的方式以达到增加附加值的社会经济效益目的。第16题,该地生产结构仍然有二氧化碳等废弃物的排放,故选项A排除;二氧化碳的排放加剧了气候变暖,选项B排除;在对煤炭的加工利用中排放大量的废水废气,污染了水源和大气,选项C排除;在炼钢、发电等工序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进而加剧了当地水资源的短缺。

读资源跨区域调配路线图,回答17~18题。

17.图中①~⑤跨区域调配的资源分别为()

A.能源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

B.矿产资源、水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生物资源

C.能源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能源资源

D.能源资源、水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能源资源

18.上述跨区域的资源调配()

A.改善了调出区资源浪费状况

B.增强了调出区的资源保护意识

C.有利于调出区和调入区的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D.跨区域资源调配的前提是市场需求

答案 17.D 18.C

解析 第17题,根据资源跨区域的调配方向,以及调出地和调入地的经纬度位置,可判定①为西气东输线,②③为南水北调中、东线,④⑤分别为西电东送的中线和南线。第18题,资源调配有利于调出区和调入区的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有关专家提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可以把调水变调电,即把川、渝电网和西北电网相连,把川、渝电网丰富的电力引到西北,减少黄河上游水电站发电量,从而变水从地上流为水从空中走。据此回答19~20题。

19.川、渝有丰富电力的主要原因是()

A.石油、天然气丰富 B.太阳能资源丰富

C.煤炭资源丰富 D.水能资源丰富

20.若调水变调电的方案实施以后,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调节黄河中下游的径流量

B.大幅减少黄河的泥沙含量

C.增加黄河上游蒸发量,减少冬春季节径流量

D.大大增加黄河流域的总水量

答案 19.D 20.A

解析 第19题,川、渝地区地势起伏大,处于长江上游,水能资源丰富。第20题,调水变调电可减少黄河上游水电站发电量,增加下游泄水量。

二、综合题(共50分)

21.下图为陕西省主要苹果基地分布图。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陕北高原南部过去以种粮为主,产量低。20世纪90年代成功引种优质苹果。目前该地区苹果产量、浓缩果汁出口量位居全国前列。然而在果业发展中,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影响果品品质,果渣露天堆放污染环境,农村薪材缺乏等问题突出。

(1)指出该地区过去种粮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2)简述该地区种植苹果的优势自然条件及其效益。

(3)针对果业发展中的问题,试从循环经济的角度设计解决方案。(提示:可用示意图表达)

答案 (1)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生产力下降,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

(2)条件:塬面宽阔,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海拔较高,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降水适中。

效益:有利于恢复植被,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果品加工业的发展,增加农业附加值;有利于增加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实现脱贫致富。

(3)方案一(文字表述方式):果树下种草,草和果渣等作饲料发展畜牧业,解决果渣污染问题;果渣、粪便等入沼气池发酵,沼气作为生活能源,解决燃料短缺问题;沼渣、沼液肥果园,解决过量施用化肥问题。

方案二(示意图表达):

方案设计可用示意图、文字等方式表达,只要能针对实际问题、体现循环经济思想、具有可行性均可。

解析 第(1)题,陕北高原属黄土高原的一部分,水土流失严重,过去种粮必然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使得肥力下降,土地退化,同时加剧该地的干旱状况,造成水资源短缺,使生态环境恶化。第(2)题,分析该地种植苹果的自然条件应从地形、气候、水源、土壤四个方面去分析。结合陕北高原的区域特征分析其优势条件,如塬面宽阔;气候大陆性特征明显,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有河流作灌溉水源等。第(3)题,本题针对果业的发展中出现的环境污染,结合农村生活用能短缺问题,以循环经济的理念,从果草畜牧沼气果草这一思路去分析,既能解决农村发展中的燃料、饲料、肥料之间的矛盾,又能减轻农村环境污染。

22.晋、陕、内蒙古三个省级行政区接壤的地区被称为乌金三角。根据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2分)

材料一 下图是乌金三角地区区位示意图。

材料二 下图是乌金三角地区河流某水文站某时段水文监测的情况。

(1)这里的乌金是指________。乌金三角地区将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________生产基地。

(2)乌金三角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自东向西,处于________的过渡地带,地表形态遭受________和________外力作用的交错地带,呈现典型的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

(3)根据材料二,乌金三角地区雨季的降水特点是________。河流流量和含沙量的关系是________。

(4)分析乌金三角地区成为我国重要工业生产基地的优势区位条件。

(5)分析乌金三角地区在开发建设中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

答案 (1)煤炭 能源(煤炭、重化工)

(2)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暖温带向中温带、森林向草原) 流水 风力(不分先后) 从沿海到内陆(经度地带性)

(3)降水集中,以暴雨为主 流量大,含沙量大(呈正相关关系)

(4)煤炭丰富;邻近我国东北、华北地区,市场广阔;交通便利;国家政策支持。

(5)开发煤炭资源,导致植被破坏;加剧土地的沙漠化、荒漠化、盐碱化和水土流失;产业结构偏重工业,三废污染严重;重工业需水量大,加剧水资源短缺。

解析 (1)晋、陕、内蒙古三省煤炭资源丰富,故这里的乌金是指煤炭资源;乌金三角地区将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煤炭、重化工)基地。(2)由图中的经纬度可知,乌金三角地区处于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暖温带向中温带、森林向草原)的过渡地带,地表形态遭受流水和风力作用的交错地带,呈现典型的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3)由材料二可知,该地降水集中,以暴雨为主,含沙量与流量呈正相关关系。(4)乌金三角地区成为我国重要工业生产基地的优势区位条件主要从资源、市场、交通、政策等方面考虑。(5)在煤炭开发过程中会导致植被破坏、加剧土地的沙漠化、荒漠化、盐碱化和水土流失,产业结构偏重工业,三废污染严重;重工业需水量大,加剧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23.读欧洲西部工业区分布图(甲)和我国东北地区工业分布图(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甲图中A、B两处的矿产资源分别是什么?

(2)欧洲西部A工业区和我国东北地区都有钢铁工业布局,影响两个地区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3)乙图中著名汽车工业基地的名称是什么?这里布局汽车工业的优势是什么?

(4)比较甲图中A工业区和我国东北工业区,简述两大工业区共同的区位优势。

(5)与A工业区相同,我国东北工业区也面临传统工业衰落的问题。试分析两工业区传统工业衰落的共同原因。

答案 (1)煤炭、铁矿。

(2)靠近原料、燃料产区。

(3)长春。 钢铁工业发达,制造业基础好,市场需求量大,协作条件好。

(4)工业起步较早,技术力量雄厚;附近有丰富的煤炭和铁矿资源;周围地区的农业基础好;水陆交通便利。(回答两点即可)

(5)煤、铁等矿产资源逐渐枯竭;生产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不能适应市场变化;新技术的冲击。(回答两点即可)

2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 西气东输二线轮南吐鲁番支干线工程试验性工程已经开工,工程竣工后,有望结束x疆托克逊县无天然气的历史。据了解,西气东输二线工程西起霍尔果斯口岸,东至上海,南至广东、广西,途经x疆、甘肃等省、市、自治区,线路总长近9 100千米,工程包括1条干线和8条支线,建成投产后对保障中国能源安全,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具有重大意义。

材料二 我国海外气源及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线路图

(1)由材料知,引入海外气源或塔里木新增气源是第二条西气东输管线建设的基础。你认为海外气源除哈萨克斯坦、里海地区外,还有可能来源于哪里?为什么?

(2)在我国能源战略中,与哈萨克斯坦及俄罗斯进行能源合作是重点之一,试分析其优势有哪些。

(3)与第一条西气东输管线相比,第二条西气东输管线有何优劣?

(4)试从经济、生态两方面,简要分析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建设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有利影响。

答案 (1)西亚及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地区。

原因:这些地区天然气储量大,是能源富足区,商品率高;距离我国近,是我国陆上邻国或相邻地区,较安全。

(2)两国天然气储量大;陆上邻国适宜于建设管道运输并且不经过第三个国家,能源安全有保障;可以不间断运输。

(3)优势:气源更充足,可覆盖华中、华南能源短缺区;优化调入区能源结构,缓解因燃煤造成的酸雨等大气环境问题。劣势:西段所经地区地形复杂,施工难度大、投资大;所经地区多为人口稀少区,经济不发达地区,发挥作用小。

(4)经济上:缓解珠江三角洲地区能源紧缺的状况,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用户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发展。

生态上:调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使用清洁能源,改善大气环境。

解析 图中箭头表示天然气的来源及运输方向,由图可推断西气东输第二条线路的国外气源地分别为俄罗斯、中亚和西亚,这些地区石油、天然气储量和产量大。从国外进口能源不仅要考虑运输费用和安全问题,还要考虑与能源输出国的关系,以保证能持续、稳定地提供能源。与第一条管线相比,第二条线路更长,覆盖区域更广,跨越地形、水文条件复杂区更多,因此投资更大,施工难度更大。

最后,希望小编整理的高二地理上学期同步测试题对您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2015高二地理寒假作业答案
下一篇:2016高二下册历史第一单元雅典城邦的兴起知识点

逍遥右脑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高二地理上学期同步测试题:第3单元】相关文章
【高二地理上学期同步测试题:第3单元】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