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8-04-20 19:53
导读:医学研究表明,说话有赖于肌肉、大脑和各个器官的发育,刚出生的宝宝咽喉还无法履行语音共振室的职能。当宝宝长到3到6个月大,可以吞咽时,咽喉就会变长,使得发声成为可能。这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一步。小于12个月的宝宝用充分发育的大脑去“说话”,并开始尝试着多种发声练习。然后宝宝才会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被“教会”说话。
著名的儿科和行为学家潘普塞克教授,在婴儿语音发育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他通过无数次短短的“独白”,让宝宝慢慢练习发出新的声音,并借助手指的帮助,控制肌肉收缩,让宝宝发出了第一组辅音。
丫丫现在快3岁了,讲起话来头头是道,很有逻辑性,和同龄的孩子相比,语言才能相当出色。她发音清晰、准确,对着一幅画或者一个小场景,就能即兴编出个小故事来。
小区里的不少家长认为我女儿是天资聪颖,语言才能天生发达,感叹自己的孩子太笨,怎么教也不行。有的说,自己的孩子到现在连直舌音和卷舌音还分不清,说话也东一句西一句的,让人摸不着头脑。
女儿出生后,我抓住一切机会,给丫丫换尿布时、洗澡时、喂奶时,陪她玩耍时、丫丫睡觉时、睡醒时,都要与她讲讲话。
如:“丫丫乖,妈妈换尿布,丫丫屁股好舒服!”就当她全听得懂,并坚持用这样的正确、简洁的书面语言跟她对话,做到生动形象,语音清晰,声调柔和。
到两个月后,丫丫对我的话开始有反应时,我就反复重复着,比如,她洗澡时,我会重复地说“丫丫,洗澡了,洗洗脸,洗洗脖子,洗洗身子,这是水,温暖的水……”“丫丫要和小鸭子一起玩了!”等等。
女儿5个月时,就能发出“ma、ba”,连贯起来后就是“妈妈、爸爸”,其实这时是无意识的发音。我就开始反反复复教她“妈妈、爸爸”,强化这种音在她大脑中的印象,女儿渐渐地模仿我的口型和发音。在9个月时,她开始有意识地叫我妈妈,我激动得不得了,老公嫉妒,他一有时间就反复教女儿“爸爸”,一连几天,女儿也会清晰地叫爸爸了。
随着月龄的增长,女儿白天睡觉的时间幔慢减少了,只要她愿意听,我就和她对话,或打开收音机、录音机,让她听各种声音。
我和女儿对话时有个特点,语速很慢,吐字很清晰。从来不会含糊地用方言或者快速带过。坚持用完整、规范、清晰的话教她。比如,给女儿洗澡时,我指着盆,反复说“洗澡盆”,并且慢慢纠正她错误的或者含糊的发音,包括音调、口型、表情。
宝宝一出生就已经有了模仿力,你教什么样的,她就学什么样的,如果含糊快速掠过,不仅不能让她掌握准确清晰的发音,反而在学规范的时候会费时费力。女儿果然不负我的期望,她开始说话时间并不早,但一说就很清楚,口齿伶俐,她有个特点,不会就不说,决不含糊不清地讲出来。
总之,培养女儿的语言能力是个渐进的过程,我从不强迫她,而是按照她的兴趣因势利导。
专家指出,从小婴儿呱呱坠地,他的语言发展就已经开始;而且,幼儿的语言发展有一定的时间性,可分为:
口语预备期(出生至9个月):此时期的宝宝以哭声、笑声、口腔发出来的声音,如:鸣、啊……来表达其沟通意愿,建议爸爸妈妈在此时就可开始刺激宝宝的语言发展。
语言发展期(10个月至1岁左右):幼儿随着生活范围的日益扩大,新的经验愈来愈多,他的词条及语言能力亦慢慢增加,但大多为名词。
因此宝宝出生以后就可以训练引导宝宝发音,家长要不断地和孩子交流,把语言信息留在孩子的脑子里。对于刚出生的婴儿,家长也应该给予丰富的语言环境,及足够的语言刺激。
爸爸妈妈和宝宝说话时要心平气和,节奏要放慢,宝宝听见爸爸妈妈说话不慌不忙、有条不紊的,将来发音也会比较准确清晰。平时经常鼓励孩子,当他说得又完整又流畅时,哪怕只是一个词,也要及时表扬。
宝宝与爸爸妈妈说话时,爸爸妈妈要耐心地倾听,不要插嘴,也不要打岔,先让宝宝把想表达的意思都说出来。宝宝不担心爸爸妈妈打断他的话,心里不紧张,也就不必抢着说了。宝宝学说话时,教导他不要随便停顿,掌握说话节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