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给孩子对自然的哲学思考
逍遥右脑 2017-04-28 11:36
关于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爱默生的一句名言让人警醒:“培养好人的秘诀就是让他在大自然中生活!”
在远古时代,人一出生就要面对大自然。在岩洞、洞穴和窝棚的外面,是美丽的山川河流、广袤的森林和一望无际的大海,人们呼吸的是自然的风、纯净的空气,听到的是鸟鸣、蛙叫、虫鸣,看到的是绿树、鲜花和五彩斑斓的大自然的瑰丽景观。
而今天,城市里的孩子从产房,到楼房,几乎一生都要面对无限扩张的钢筋水泥建筑。孩子接触的大多是楼房、马路、电视、电脑等人工建筑、人工景观和视频虚拟影像,呼吸的是弥漫在城市中的废气,听到的是刺耳的汽笛声、火车叫和街头小店的音乐声,看到的是灰蒙蒙、横平竖直、死气沉沉的街景。
50年前,在我小的时候,北京城没有今天这样大。那时,出了西直门就是北京城外,可以看见成片的稻田,每到夜晚蛙声一片。我今天住的小区在北京语言大学北墙外,在上世纪70年代,也是一片稻田。夏天,每到星期日,我就到那里逮青蛙。如今,从我住的小区往北、往北、再往北,再也看不见那连成一片的稻田了。一眼望去,是连成一片的小区和高楼,直到六环之外。
我小的时候,看星星是北京孩子夜晚的趣事之一。那时有一篇小学课文,读完之后,很多孩子都喜欢看星星。那篇课文是这样写的:“银河从东北流向西南,数不清的星星在天上眨眼,辽阔的宇宙是星星的家园。陈老师和我坐在操场上……”记忆中,这是一篇我从来没有背过的课文,但是,我当时学习的时候就很喜欢读,读了以后便有无限的遐想,一直记忆至今。
在我的孩子上初中的时候,一个夏夜,我突发奇想,带他到户外去捉蛐蛐儿。来到户外,我兴奋地举着手电筒,在野地里翻动着碎石和野草,呼吸着夏夜里的凉风,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时代。而我的儿子一点也不兴奋,他甚至有些害怕那些碎石下面的小虫子。在黑暗中的田野里,儿子一路上东张西望,瞻前顾后、战战兢兢,生怕有什么打劫的坏人出现。唉,儿子很少接触夜晚的大自然,他已经害怕黑夜的旷野了。我知道,现在大多数的孩子是在家中灯光下的桌子旁、电视和电脑旁或温暖的床上度过黑夜的,很少有孩子在晚上出门,甚至都少有人在自家的楼旁散散步,仰望一下星空。
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看,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是孩子思维最活跃、想象力最丰富、好奇心最强的时期之一,而大自然是满足儿童好奇心的天然大课堂。面对大自然,面对千奇百怪的大千世界,孩子有多少问题要问,有多少事情要探索啊!从“燕子低飞蛇过道”,到“乌云密布一声霹雷要下雨”,到“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一个下雨,大自然能给出多少生动的课题啊!
孩子在大自然中、在崇山峻岭中、在大海湖泊中,看见天上的飞鸟、地上的走兽、水中的鱼虾,就能知道我们人类并不孤独,知道我们人类在大自然中的位置,知道和大自然相比,人类居住的城市不过是地球的一些小小的角落。
当孩子时常仰望星空时,就能知道宇宙的深邃,知道地球不过是太阳系的一角,太阳系不过是银河系的一角,银河系不过是整个宇宙的一粒微尘。人的一生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瞬,整个人类的存在也只是宇宙中的一瞬!当孩子知道宇宙是多么浩瀚的时候,他们才会有大自然般宽广的胸怀!
春天树木发芽,夏天枝繁叶茂,秋天风吹落叶,冬天枯木覆雪,这些大自然中的现象可以让孩子亲眼看到大自然中的生而复死,死而复生,生生死死,循环往复,从大自然中领略到生死哲学的真谛。这些,是在水泥墙和书斋里无法观察到的。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曾经忘情地赞美大自然说:“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在这位美丽的女词人看来,大自然是一本活生生的、厚厚的教科书。
我们的学校应当减少那些死记硬背、考完就忘、消磨时间、陈词滥调的所谓应试学习,应当大胆地放孩子们到大自然中,欣赏自然,亲近自然,领略自然,热爱自然。让孩子多读大自然这本书,最大程度地释放孩子的活力,增加孩子的灵性和生气。这不仅仅是家长的事,我认为这更是学校的事!是所有教育部门都应当重视的事!
美国诗人沃尔特?惠特曼曾说过:“大地给予所有人的是物质的精华。”我们应当告诉孩子,大自然的精华离我们并不远,就在我们的城市旁边。近看,我们可以看见树;远望,我们可以看见山;再站高一点,我们可以看见海。“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让我们的孩子们早一点拥抱大自然吧!不在将来,就在今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