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兴聪: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逍遥右脑  2017-04-20 11:02

摘要

Abstract

初中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活动,是以文本材料为蓝本,由阅读活动自然生发而来,便捷轻松,有很强的方向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是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培养文学鉴赏能力、提高语言表达、激发阅读兴趣的最佳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Keywords

随文随堂阅读教学微写作

正文

Mainbody

语文新课标指出,要教会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强调“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而微写作活动正是运用语言文字巧妙实现读写结合的较好途径和方法。

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活动,是一种由阅读活动自然生发出来的微型写作训练活动。它有现成的文本范例可供模仿,开展起来便捷轻松,有很强的方向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也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因而也更容易取得阅读和写作效果。

下面,笔者就阅读教学中微写作的意义及其注意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NO.1:借助“微写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学习作者的高妙写法,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甚至文学艺术的分析鉴赏能力。

一般可以就富有表现力的段落、句子、甚至标点为着眼点,引导学生品味富有特色的标点(“?”“!”“??”“......”)、句子(修辞、用词)、段落(如记叙文的插叙、补叙,烘托渲染(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独立段、排比段的设计;说明中的记叙、描写;议论中的记叙,核心段、结尾段的技巧等)的语言表现形式及表达作用的同时,让学生进行仿写、扩写、续写、改写等方面的训练。当然,微写作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的妙词佳句美段等浅层次的仿写续写层面上,情节的关键处、活动的紧要处、人物言行的精彩处......往往是微写作的绝佳话题。不过,这需要师生熟练准确地把握原文已有信息,发挥大胆合理的想象,巧妙安排微写作的形式。

《大雁归来》一文中,作者把大雁归来的生活状态写得生动可爱,但作者运用的是第三人称。笔者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切感受大雁的可爱善性,便让学生运用第一人称,结合自己生活经验,合理想象,进行改写。没想到学生写出的大雁更有情有义、可爱可亲。这是一次充满想象又紧扣文本的微写作活动,微写作片段中的主要信息均来自课文,文本形象与原文完全一致,但呈现得更为直接集中饱满,情节更为具体细致可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大雁更为明晰丰满可人。若是弄不懂大雁的美好特点、生活习性,若是弄不懂作者对大雁的那份挚爱(即文章的主旨),是很难成功改写的。

在这里,微写作不仅逆向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正向提升了学生分析鉴赏的水准。

NO.2:借助“微写作”,激发学生再探文本,不断填补空白,促使学生对文学作品产生更大的兴趣。

没有哪一节语文课可以穷尽一个文本的所有内涵,漂亮的语文课应该是课堂结束,学习才刚刚开始??还能给学生留下再读课文的无穷“念想”,甚至再读相关的其他文本的冲动,激发其继续探究的欲望。再甚者,这样的“连锁阅读”,会让学生由对文本的探究扩展到对文学的探究,甚或对文化的探究。

星新一的科幻小说《喂,出来》,课文围绕一个“黑洞”来展开一个完整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的呼唤。因此,笔者在课文的学习中,让学生给商人的“洞”设计广告词,添加各种角色的人物扔东西时的动作、神情、心理描写等等,这些补写的细节,强化了对课文的内涵的理解,也训练了语言表达。最后,又设计了一个微写作活动:“设想那块石头出来以后......”通过这个想象的写作,学生必然会反复回读文本,引发他们更深沉的思考,也练就了学生的想象力和优秀文笔。显然比一般的说教性总结更容易达成教学目标,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NO.3:借助“微写作”,激发学生再探文本,不断填补空白,促使学生对文学作品产生更大的兴趣。

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读与写,是两种最重要的“语文实践”,荒芜不得。但遗憾的是我们的语文课堂“听”“说”人声鼎沸,“读”“写”人迹罕至,尤其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写”更是微乎其微。对于文章的学习,学生听讲时“听懂了”,答题时“知道了”,写作时“不会了”,多么遗憾、荒唐而失败的语文学习。

笔者教学《列夫托尔斯泰》时,就直接设计为微写作课型学习,收到了良好的语言教学效果,简录如下:

1.师:大家认真观察课文目录前的这幅头像,请对他进行肖像描写。

2.学生边观察边动笔写作。

3.老师随意抽读学生的片段描写,学生做评议。

4.整体上,学生描写无主次,轮廓模糊,语言干涩,想象欠缺,很是空泛,修辞运用很少,顶多一两句比喻,通感、夸张等手法使用基本没有。所以,看不出人物的性格特点、精神风貌,就连人物外貌特征也毫不突出。

5.师:刚才大家都写得很认真,评得也不错,但大家普遍觉得写得不生动,“看不出是谁”,不过不要紧,师傅茨威格就在这里,让我们一起去拜访学习,看他是如何成功写作的。

6.学生品读课文,边品读便谈写作技巧(包括对托尔斯泰的人格精神的分析)。

7.学生大胆想象,再次对开始的描写做修改、添加,包括写作顺序、修辞、措词等等。

8.小组评议、推荐。

9.全班交流,着重对描写成功之处的分析和对缺欠处加以再讨论、修改。

最后学生呈现出的习作真的让人眼前一亮。现摘录一段学生习作:

“他一头蓬乱的头发,似用秃的拖布一般散乱在头上。露出的光亮的额头,形同一颗剥壳的卤蛋。一对杯盖般大的耳朵,令人敬而远之,因为谁都害怕里面装满了什么惊人的机密。宽宽的狮子鼻,犹如凸起的贫瘠的山丘。鼻子下,那茂密的胡须如同环卫工人手中挥舞的白色塑料丝带扎成的扫帚,亦如飞流而下的瀑布。那张嘴呢,鬼知道是什么样的,只能凭着理应的位置猜测??大概就在胡子下吧?整张脸啊,纯属?丝外露,看过一眼就足够多了。但是,别灰心,请回头看??那突起如夏草般茂密的眉毛下,两只警觉的灰色眼睛,好像稍微一动就会有雷电劈里啪啦射出来,连续不断射出来,毁灭所有的肮脏秘密。”

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必须在学得的基础上习得。让学生直接接触大量的语言实例,并加以“使用”(写作),而不只是琐碎苍白空洞的解析。笔者经常在课堂上,随时设计灵活多样的微写作,让学生感性操作语言实例,撕破写作的神圣感,驱散写作的畏惧感,收获写作的成就感,这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效果是什么?”,“哪些词语最具表现力?其含义和作用是什么?”“××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等等纯粹的散点分析、“纸上谈兵”所不可企及的。

NO.4:借助“微写作”,激发学生再探文本,不断填补空白,促使学生对文学作品产生更大的兴趣。

教师只把写作任务“扔”给学生,自己袖手旁观,外加几句“高大上”的评判,这样的“单边”微写作,收效会大打折扣。老师的课堂引导作用应理所当然地体现在写作示范引领、带动上。老师的参与,不但可以示范,而且能使学生热情高涨,甚至和老师“一比高下”,他们在解读中也就更仔细,在写作中也就更卖力。笔者在教学《老王》时,就和学生一起用诗歌的形式概括了老王悲凉的一生和作者的愧怍。不仅再次深入了文本,加深了理解,还训练了文笔。

微写作是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的最佳体现,它对阅读与写作效益的提升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理当信之行之。但在微写作的具体实施中,也要特别注意两点:

(1)合理选择合宜的文本,充分挖掘微写作范本的侧面。

叶圣陶先生说“教学生阅读,一部分目的是给他们个写作的榜样”。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文本都能在某方面为学生提供写作的范例,这需要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教学设计时深入挖掘,用心设计,精心组织。

笔者教学《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时注意到,该文生动传神的人物描写很值得借鉴。于是着重这个点,设计了一个这样教学环节:1.让学生在通读全文基础上,找出描写人物的句子。然后要求学生按这些描写去对应课本插图上的人物分别是谁,并简述理由。这样学生轻而易举且水到渠成的体会到:人物描写是可以体现人物性格特点的。2.出示一幅莫泊桑的素描,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抓住人物特征进行肖像描写,在记叙描写中可以适当想象,尽量少些作者的直接抒情、议论。学生写作后交流并点评和示例。这里的意图很明显是让学生据此学习人物肖像描写。3.设计了一个微写作训练:假设这四位作家(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正在谈论莫泊桑,这时门铃响了......开了门,果然是莫泊桑!那么见到莫泊桑,那这四人会怎样来迎接他(各有怎样的语言、动作、神态)?请你写一段文字,尝试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具体描写当时的情景,并能鲜明突出人物独有的特点。这样设计是基于这样的理解:1.让学生懂得抓住性格特征来设置相应的描写(或语言,或心理,或动作,或神态??人物描写侧面的选择)。2.该文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四位作家的性格特点和领略人物风采上,而更应侧重让学生能进行单个人物的描写,甚至一个场景中的人物群像描写。

(2)微写作的形式应该根据具体文本合宜选择。

教材所选文本体式各异,内容风格诸多不同,古今中外均有涉及,所以随文微写作也应形式多样,要求各不相同。可模仿文本仿句仿段仿立意,可抓人物刻画、抓事件叙述和景物描写,或可着眼理解深入、主题升华及内容延伸,可进行想象联想、角度变换、开放评价,还可以注意短信、微信、广告、剧本、对联、颁奖词等等。例如《邓稼先》一文,笔者就设计了:为邓稼先写一段“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追悼会的悼词或者仿写课文“五四”歌词(任选其一)。一位学生这样写道:

“他,为了拯救国家于危难,舍弃了名与利,毅然回到穷乡避壤,领导研发核试验。他,拿出满腔赤诚,全副肝胆,几十年隐姓埋名,当岁月的车轮碾过那片风沙戈壁时,他的脸上也留下了道道沧桑,却无怨无悔!1964年10月16日,一声炸响开出一朵蘑菇云,百年屈辱从此结束!他,就是党最忠心的儿子,亦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邓稼先!”

这应该是一段让人感动的文字,是孩子在理解了文本的基础上,发自内心的声音,是文采在孩子笔尖汩汩的流淌。

在学习了《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黄河颂》《土地的誓言》等篇后,让学生朗诵三文的精彩段落,再播放《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接着出示微写作题材:1.当国歌奏响之时......2.针对三篇课文做一个读后感。3.仿做一首赞美祖国或祖国山河的现代诗(选做一个)。关于《当国歌奏响时》就有同学深情写道: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听着这慷慨激昂的国歌,怎能不感慨万千?我们怎能忘记悲壮的甲午海战,怎能忘记圆明园冲天的大火,怎能忘记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国歌,先辈们用血与火编织的故事,用青春、用生命谱写的战斗之歌!

蔡伦纸上书写着她的智慧,指南针上旋转着她的身影,刀光剑影下她一次次回归和平,精神劫难中她又一次次积薪自焚,重获新生。为了民族的解放,为了祖国的强大,无数志士仁人前赴后继,燃尽了青春和生命!

而今的祖国啊,你的土地是那样的辽阔可人,你的儿女是那样优秀可亲。从南疆到北国,从城市到乡村,日新月异,突飞猛进,是你呀,中国!强盛!强盛!强盛!

拥抱母亲的召唤,中华儿女奋勇前行!奋勇前行!”

只要我们深钻教材,选准角度,阅读教学中总是可以有微写作的身影,甚至可以说作文的教学指导可以渗透到每一节语文课里。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随文,随堂,让微写作成为学生日常写作的重要训练形式,我们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快速提高则指日可待。

摘要

Abstract

初中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活动,是以文本材料为蓝本,由阅读活动自然生发而来,便捷轻松,有很强的方向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是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培养文学鉴赏能力、提高语言表达、激发阅读兴趣的最佳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Keywords

随文随堂阅读教学微写作

正文

Mainbody

语文新课标指出,要教会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强调“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而微写作活动正是运用语言文字巧妙实现读写结合的较好途径和方法。

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活动,是一种由阅读活动自然生发出来的微型写作训练活动。它有现成的文本范例可供模仿,开展起来便捷轻松,有很强的方向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也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因而也更容易取得阅读和写作效果。

下面,笔者就阅读教学中微写作的意义及其注意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NO.1:借助“微写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学习作者的高妙写法,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甚至文学艺术的分析鉴赏能力。

一般可以就富有表现力的段落、句子、甚至标点为着眼点,引导学生品味富有特色的标点(“?”“!”“??”“......”)、句子(修辞、用词)、段落(如记叙文的插叙、补叙,烘托渲染(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独立段、排比段的设计;说明中的记叙、描写;议论中的记叙,核心段、结尾段的技巧等)的语言表现形式及表达作用的同时,让学生进行仿写、扩写、续写、改写等方面的训练。当然,微写作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的妙词佳句美段等浅层次的仿写续写层面上,情节的关键处、活动的紧要处、人物言行的精彩处......往往是微写作的绝佳话题。不过,这需要师生熟练准确地把握原文已有信息,发挥大胆合理的想象,巧妙安排微写作的形式。

《大雁归来》一文中,作者把大雁归来的生活状态写得生动可爱,但作者运用的是第三人称。笔者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切感受大雁的可爱善性,便让学生运用第一人称,结合自己生活经验,合理想象,进行改写。没想到学生写出的大雁更有情有义、可爱可亲。这是一次充满想象又紧扣文本的微写作活动,微写作片段中的主要信息均来自课文,文本形象与原文完全一致,但呈现得更为直接集中饱满,情节更为具体细致可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大雁更为明晰丰满可人。若是弄不懂大雁的美好特点、生活习性,若是弄不懂作者对大雁的那份挚爱(即文章的主旨),是很难成功改写的。

在这里,微写作不仅逆向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正向提升了学生分析鉴赏的水准。

NO.2:借助“微写作”,激发学生再探文本,不断填补空白,促使学生对文学作品产生更大的兴趣。

没有哪一节语文课可以穷尽一个文本的所有内涵,漂亮的语文课应该是课堂结束,学习才刚刚开始??还能给学生留下再读课文的无穷“念想”,甚至再读相关的其他文本的冲动,激发其继续探究的欲望。再甚者,这样的“连锁阅读”,会让学生由对文本的探究扩展到对文学的探究,甚或对文化的探究。

星新一的科幻小说《喂,出来》,课文围绕一个“黑洞”来展开一个完整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的呼唤。因此,笔者在课文的学习中,让学生给商人的“洞”设计广告词,添加各种角色的人物扔东西时的动作、神情、心理描写等等,这些补写的细节,强化了对课文的内涵的理解,也训练了语言表达。最后,又设计了一个微写作活动:“设想那块石头出来以后......”通过这个想象的写作,学生必然会反复回读文本,引发他们更深沉的思考,也练就了学生的想象力和优秀文笔。显然比一般的说教性总结更容易达成教学目标,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NO.3:借助“微写作”,激发学生再探文本,不断填补空白,促使学生对文学作品产生更大的兴趣。

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读与写,是两种最重要的“语文实践”,荒芜不得。但遗憾的是我们的语文课堂“听”“说”人声鼎沸,“读”“写”人迹罕至,尤其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写”更是微乎其微。对于文章的学习,学生听讲时“听懂了”,答题时“知道了”,写作时“不会了”,多么遗憾、荒唐而失败的语文学习。

笔者教学《列夫托尔斯泰》时,就直接设计为微写作课型学习,收到了良好的语言教学效果,简录如下:

1.师:大家认真观察课文目录前的这幅头像,请对他进行肖像描写。

2.学生边观察边动笔写作。

3.老师随意抽读学生的片段描写,学生做评议。

4.整体上,学生描写无主次,轮廓模糊,语言干涩,想象欠缺,很是空泛,修辞运用很少,顶多一两句比喻,通感、夸张等手法使用基本没有。所以,看不出人物的性格特点、精神风貌,就连人物外貌特征也毫不突出。

5.师:刚才大家都写得很认真,评得也不错,但大家普遍觉得写得不生动,“看不出是谁”,不过不要紧,师傅茨威格就在这里,让我们一起去拜访学习,看他是如何成功写作的。

6.学生品读课文,边品读便谈写作技巧(包括对托尔斯泰的人格精神的分析)。

7.学生大胆想象,再次对开始的描写做修改、添加,包括写作顺序、修辞、措词等等。

8.小组评议、推荐。

9.全班交流,着重对描写成功之处的分析和对缺欠处加以再讨论、修改。

最后学生呈现出的习作真的让人眼前一亮。现摘录一段学生习作:

“他一头蓬乱的头发,似用秃的拖布一般散乱在头上。露出的光亮的额头,形同一颗剥壳的卤蛋。一对杯盖般大的耳朵,令人敬而远之,因为谁都害怕里面装满了什么惊人的机密。宽宽的狮子鼻,犹如凸起的贫瘠的山丘。鼻子下,那茂密的胡须如同环卫工人手中挥舞的白色塑料丝带扎成的扫帚,亦如飞流而下的瀑布。那张嘴呢,鬼知道是什么样的,只能凭着理应的位置猜测??大概就在胡子下吧?整张脸啊,纯属?丝外露,看过一眼就足够多了。但是,别灰心,请回头看??那突起如夏草般茂密的眉毛下,两只警觉的灰色眼睛,好像稍微一动就会有雷电劈里啪啦射出来,连续不断射出来,毁灭所有的肮脏秘密。”

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必须在学得的基础上习得。让学生直接接触大量的语言实例,并加以“使用”(写作),而不只是琐碎苍白空洞的解析。笔者经常在课堂上,随时设计灵活多样的微写作,让学生感性操作语言实例,撕破写作的神圣感,驱散写作的畏惧感,收获写作的成就感,这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效果是什么?”,“哪些词语最具表现力?其含义和作用是什么?”“××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等等纯粹的散点分析、“纸上谈兵”所不可企及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质量
下一篇:初中语文阅读贵在“答问题”

逍遥右脑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刘兴聪: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相关文章
【刘兴聪: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