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指导

逍遥右脑  2016-10-16 09:01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指导


现在我们重点讲一下历史理论的学习。高中历史比初中历史的难度提高了一个层次,注重历史的前因后果,加强了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而在这其中就蕴藏着历史理论。与高中历史联系比较密切的历史理论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和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将辩证唯物主义引入社会历史领域而产生的一种科学的理论。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这便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规律。生产力就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是改造自然和影响自然并使之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从劳动的角度上讲,生产力标志着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能力。生产力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三个主要因素。生产关系指的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它是生产力的社会存在形式,包括产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三个主要环节,含有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等主要内容。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山顶洞人时期,人人平等,没有私有制。为什么没有私有制呢?这主要是由于当时低下的生产力决定的。当时的生产力主要是渔猎和采集。如果承认私有制,那么,少数人将拥有大部分产品,而大多数人将缺吃少喝,最终饿死。部落人数减少,能得到的产品更为有限,而且在同野兽和其他部落的斗争中将受到极大的威胁,最终将导致整个部落的灭亡。所以,原始社会由于落后的生产力,实行的都是原始公有制。

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又一基本规律。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经济基础。社会上层建筑指的就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思想、观点,以及相应的制度、设施和组织的复杂体系。具体说,它指的就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的经济基础要求相应的社会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社会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着很大的反作用。适应于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落后的或超前的社会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经济基础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比如说,我国封建社会实行的是封建地主所有制,所以,这决定了上层建筑不可能是禅让制或人民代表大会制,而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因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和禅让制不能够维护封建地主阶级所有制。

第三、存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社会存在指的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其中最本质的就是社会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指的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思想观念、文化、艺术的总和。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不断进行,社会存在也发展充实、不断更新,又促使社会意识随之发展变化。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范进魂萦梦绕的是中举,大家渴望考入北大清华,就是因为社会存在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熟悉中国古代诗词的同学可能注意到这种现象:从总体来讲,唐诗金戈铁马,慷慨激昂,宋词则哭哭啼啼,多为哀怨之作。为什么呢?这其实与唐宋两朝的国力盛衰有关系。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强盛时期,经济发达,政治稳定,文化繁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所以,唐朝社会显得非常自信、乐观。而宋朝则恰恰相反,宋朝经济发达,但综合国力积贫积弱,老是败于辽、夏、金的武力之下,两宋社会动荡不安,这就在宋词中体现出来了。再比如说,太平天国没有提出发展社会主义,这能否成为指责太平天国落后的一个理由?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在太平天国的时候,中国社会还没有产生民族资本主义,中国社会也就没有民族资产阶级,虽然早在鸦片战争以后,在通商口岸的外国资本主义企业中已有一些工人,但是人数少、力量弱、斗争水平还很落后,因此,不能苛求太平天国提出民主革命的纲领,带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

第四、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个人在社会中是比较渺小的,只有当个人结合成群体,才能真正地发挥出社会主体的重大作用。即使是杰出人物,他们的作用再伟大,也只反映群众要求,依靠群众力量的基础上,才能对社会历史发挥一定的影响但起决定作用的,依然是人民大众。因此,我们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的观点,反对任何“个人崇拜”的错误意识。这种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早年为中国革命做出了杰出贡献,而晚年却发动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

第五、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不断进步的,任何历史人物、政党、团体、历史活动、制度、措施等都必须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必将灭亡。比如王莽改制,企图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因此必然遭致失败。袁世凯是一代枭雄,手握雄兵,权倾天下,但是却也因为企图复辟帝制拉历史倒车而失败名裂,为天下人耻笑。

除以上几个基本规律外,我们分析历史事物及其相互关系、揭示其本质的观点和方法,还必须掌握以下几对关系:个性和共性、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继承和发展、偶然性和必然性、因果关系、矛盾关系等。这几对关系,大家可以先自学,也可以在平时上课时留心老师是怎样讲述的。在此不再赘述。

对比记忆法:在记忆相类似的事物时,可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找出异同。

归类记忆法:把要记忆的内容列出提纲,分门别类整理归纳,然后进行记忆。

重点记忆法:记住整个内容中的公式、定理、结论、基本概念、重要句子等重点,作为记忆的“链条”来联系全部内容。

理解记忆法:只有深刻理解了的知识才能牢固地记住它。

推理记忆法:利用一事物引出接近的事物或引出有因果关系的事物来记忆。

网络记忆法:如能把所学的各知识点连成线,组成面,编成网的话,那么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就清晰可见了。

最后,需要提醒同学们的是:重复是记忆之母。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可以背诵14.7万字的十三经。据《先正读书诀》记载:“林亭(即顾炎武)十三经尽皆背诵。每年用3个月温故,余月用以知新。”我国当代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80多岁高龄还能熟练地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以内的数。有人向他请教记忆诀窍,他的回答是:“重复!重复!再重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记忆就是如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京翰名师讲解高中历史的答题技巧
下一篇:高中历史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逍遥右脑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指导】相关文章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指导】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