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6-07-30 15:20
(一)选择题解题方法?
1.审题:三审题干、三辨题肢。?
三审题干,即一审限制词??明确考查的范围(尤其是时间和空间);二审中心词??明确考查的内涵、外延;三审求答词??明确考查的意图。三辨题肢,即一辨是否符合史实;二辨是否符合题干内容;三辨是否与题干要求有必然的逻辑联系。例如,2013年全国课标Ⅰ卷第27题:?
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目的是?
A.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
B.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
C.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
D.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
本题考查的时空范围是1688年的英国,中心词是“国王”和“女王”,求答词是目的。A项不符合题干要求(题干要求回答的是“目的”)。B项不符合史实(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在之后依然存在)。C项与题干要求没有必然逻辑联系。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只有D项符合要求。?
2.解题:四种技巧。?
如果通过三审三辨无法得出答案,那么在充分审题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用以下四种技巧来得出答案,即时间定位、概念定位、高度关注程度性词语、利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时间定位。时序性是历史学科的最大特点,这是解题的“牛鼻子”。例如,2013年全国课标Ⅰ卷第25题:?
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只要抓住“宋代”就可以判定出这一变化主要是由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造成的。(2)概念定位。近几年考查核心概念是历史命题的一大趋势,抓住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助于我们迅速解题。例如,2013年全国课标Ⅱ卷第33题:?
华盛顿在1787年3月致麦迪逊的信中说:“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是指?
A.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B.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
C.废除君主立宪制D.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
只要明确了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改变了松散的邦联体制,即可做出正确的选择。
(3)高度关注程度性词语。近年许多高考选择题的选项中,都有说法特别绝对的程度性词语,这些词语往往容易出现问题,高度关注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排除许多错误选项。例如,2013年全国课标Ⅱ卷第32题的选项“B.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D.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其中的“广泛”“严格”很快就可以帮我们做出判断。又如,2013年全国大纲卷第18题的选项“C.洋务运动正式展开”“D.对外贸易完全被英国控制”,其中的“正式”与“完全”也是判断的关键。?
(4)利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例如,2013年海南历史单科卷第10题:?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有权宣战,招募陆军,建立和维持一支海军,有权征召民兵,以执行联邦法律、镇压叛乱和击退入侵;总统是合众国陆军、海军和征调为合众国服役的各州民兵的总司令。这些规定体现了?
A.军权高于行政权B.分权与相互制衡?
C.总统权力至上D.国会处于权力中心?
只有B是材料整体的体现,其他三项均是材料部分的体现,由于问的是“这些规定体现了”,故选B。?
又如,2013年全国大纲卷第21题:?
19世纪60年代中期,普鲁士政府提出军事改革议案,要求扩充常备军、延长服役期、增加税收与军费,遭到议会强烈反对。这一斗争反映出?
A.国内市场不统一导致严重政治分歧?B.普鲁士内部存在统一方式之争?
C.普鲁士与奥地利争夺民族统一领导权?D.普鲁士与其他各邦存在统一与反统一之争
我们可以用示意图来表示材料反映的问题(如下),材料说的是板块a内部的关系问题,A说法错误,C和D讲的是板块a与b的关系问题,故B为正确选项。?
(二)主观题的解题技巧?
1.审准问题及其答案来源。?
高考历史主观题的设问主要有内涵式、外延式和内涵外延结合式三种。?
内涵式题目的提示语往往有“根据(依据、据)材料……分析(归纳、概括、提炼、叙述)……”,解题时必须完全依靠材料。在解答内涵式的题目时,有时只要符合题意,“照抄”“摘抄”材料亦能得分。但要注意评分标准规定:“整段抄袭材料不给分”。?
外延式题目的提示语往往有“根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概括、提炼、叙述)……”,解题时要联系所学知识,答案来自教材知识。从近几年课标卷来看,主观题的设问模式以内涵外延结合式为主。
审准问题要注意以下四点。(1)审清问题指向。材料解析题的问题类型中,往往有比较、指出、列举、归纳、简述、论述、说明、概括等要求。问题指向不同,对题目答案内容的要求和书写格式也就不同。譬如,比较型问题有三种类型,即比较相同点、不同点、异同点。比较相同点时,常用“都”“皆”“均”之类的字眼来表示。比较不同点时,常用对称性的语言来表达。(2)审清问题的核心。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中,一般都要求学生回答某一个关键性问题,而审题时就需要紧扣这一关键性问题作答。如果没有抓住这一关键性问题,其结果将是答非所问。(3)审清问题中的限制性条件。这些限制性条件包括时间、空间、领域(如政治、经济、文化)、角度(如背景、目的、性质、结果、影响、意义)等。这些限制性条件,规定了答案的获取范围和角度,忽视了这些限制性条件,答题就会出现方向性错误,或者缺少角度造成不必要的失分。(4)审清问题的分值。问题的分值既是答案详略的提示,也往往是答案要点个数、角度的暗示。若该题的分值为X,我们的答题要点最好为(X/2)+1个。?
2.注意答题规范。?
(1)空间布局规范。答题时首先要答在相应的区域内;其次要注意书写内容的字间距、行距,在空间允许的前提下要稍大一些;再次,组织答案要段落化、要点化、条理化。??
(2)语言表述要科学、精练。例如,2013年全国课标Ⅰ卷第40题第(1)问的一个答案要点是“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许多学生答的是: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郑和下西洋。这些只是对材料内容的重复,根本就没有概括。还有的学生概括了,但过于笼统,又脱离了材料,答的是“利用范围广”,没有把材料中的范围由近及远地体现出来。另一个答案要点是“对海洋的利用或认识历史悠久”,只要答出“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材料中很明确提出)即可,可很多学生都没有答“之一”,表述不科学,导致失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