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踏莎行-祖席离歌》阅读答案赏析鉴赏试题解析理解

逍遥右脑  2016-05-17 15:11

踏莎行

(宋)晏殊

祖席①离歌,长亭别宴,香尘已隔犹回面。居人②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转。

画阁魂销,高楼目断,斜阳只送平波远。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注】①祖席:饯行的酒席。②居人:家居的人。这里指居留原地的送行者,相对于后面的“行人”。

8.有人评价:下阕中“只送”二字,语似平淡,含义却深婉曲折。请谈谈你的看法。(5分)

9.这首词运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6分)

8、“只送”二字,描绘出“居人”在斜阳晖照之下,登楼远眺,不见“行人”的小船,只看到眼前渺渺的平波向远方流去的孤独身影。“只送”表现出了送行者怨极恨极而又无可奈何的心理,引出无穷无尽的离愁。

9、①直抒胸臆。“魂消”“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两处直接抒情,将相思之情写到极致,含蕴无尽,表达出缱倦缠绵的深情。②借景抒情。词中借“祖席”“长亭”“马嘶”“棹转”“画阁”“高楼”“斜阳”等意象写别情之深,相思之苦。

赏析

此词上片开始写送别场面,然后分别从居者、行者两方面写离情,一方面表现居者依依难舍,另一方面叙写行人不忍离去。下片单从居者方面写思念。因行者从水路乘船走,所以仍紧扣水波写。“只送平波远”与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之意境相同。

起二句,写饯别情依依。古人出行时祭祀路神,因称饯别宴会为“祖席”。“长亭”为送别之地。“离歌”与“别宴”同属一事,而“别宴”又与“祖席”意同。此处不避重复,是为了强调送别的场面。“香尘”句,写刚分手时的情景:落花满地,尘土也带有芬芳的气息,已隔着漠漠的香尘,彼此还一再含情回顾。“回面”,虽未点明是“居人”还是“行人”,但可以想见双方都缱绻缠绵,不忍别去。四、五句从送者与行者分别写来,两相对照,令人尤难解颐。尽管频频回望对方,总有不能再看到的时候。一个小树林,隔断了人的视线,那马儿也象了解“居人”的心意,仰首长嘶,而“行人”已乘船渐行渐远,终于随着江流的曲折而隐没不见了。马嘶、棹转,从侧面衬托出别情之深。

过片两句,写“居人”登上画阁,不禁黯然魂消,凭倚高楼,独自含愁极望,惟见江波映照着落日余辉,伸展向遥远的天边,徒令人增添别恨而已。居人登楼,只是惘惘离怀,有所不甘,并不必为了继续目送行舟。词语不粘不脱,有悠然远意。时间上,下片与上片亦不一定紧密衔接,登楼极目,只是别后的情事,遥念行人,无时能已。句中“只送”二字,怨极恨极而又无可奈何,语言平易而意旨深曲。收二句“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写别后的思量,自上句“平波远”三字化出。抒情主人公放纵自己的想象,让此情随波而去,绕遍天涯。由眼前的渺渺平波,引出无穷无尽的离愁,意境本已深远,再以“天涯地角”补足之,则相思相望之情几趋极致。

此词写饯别相送及别后的怀思,均情景逼真,含蕴无尽。如一幅丹青妙手绘的春江送别图,令读者置身其间,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缱绻深情。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谓这首小词“足抵一篇《别赋》”,当非过誉。

踏莎行?祖席离歌(1)

祖席离歌,长亭别宴,香尘已隔犹回面。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转。

画阁魂消,高楼目断,斜阳只送平波远。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这是一首送别的词,也可说是闺情或闺怨词。大家不必拘泥于到底是送别时写的,还是送别之后写的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相比其他的,要无趣的多。不管是送别时即席歌唱的,还是送别后,在一个暗夜里的怀念,在词中所涌现的真情,都一样让人感动。因为,所有的文学,都不过是一种过去时或正在成为过去的人事。

唐圭璋老人在他的著作《唐宋词简释》中这样评价此词:“此首为送行之作,足抵一篇《别赋》。起两句言饯别。‘香尘’句言别去,香尘已隔,而犹回面,极见缱绻不忍之意。‘居人’两句,一写去者,一写送者,两两对照,情景如见。换头一气蝉联,因行舟已依波转,故必登楼望之。但转瞬更远,即登楼望之,亦不得见,只余斜阳映波,徒教人目断魂销也。通体自送别至别后,以次描摹,历历如画。”

晏小山有一首词,仿佛是这首词的翻版。晏小山在《清平乐》中这样写道:“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就两首词而言,晏小山比其父晏殊走得更远。他干脆这样说:“别后你不要再寄书信了,爱情原来如同云雨一样无从把握。”他比其父晏殊看得更加透彻。其实,一个人的文字,就是这个人人生经历的一种沉淀。晏小山由于是一个痴人,不喜欢溜须拍马,更不喜欢依靠父亲那些朋友,所以一直处于最低的阶层,他尝受的悲苦比晏殊多很多。他的哀痛,也比晏殊深很多。

由于古代交通不便,所以,古人相当重视送别。不论是自己的朋友,还是自己的恋人,只要一离开自己,就送别,把酒,折柳,用泪眼和伤心相送,且送出很远,很远,都不想回来。写到这里,我总是会无端地想到冒辟疆和董小宛。

冒辟疆在《影梅斋忆语》中这样说:“越旦,余亟欲还,友人乃仆从咸云:‘姬(指董小婉)昨仅一倾盖,拳切不可负。’仍往言别,至则姬已妆成,凭梯凝睇,见余舟傍岸,便疾趋登舟。余具述即欲行,姬曰:‘我装已成,随路相送。’余却不得却,阻不忍阻。则浒关至梁溪毗陵、阳羡、澄江,抵北固,越二十七日,凡二十七辞,姬惟坚以身从。登金山,誓江流曰:‘妾此身如江水东下,断不复返吴门!’余变色拒绝,告以期迫科试,来以大人滞危疆,家事委弃,老母定省俱违,今始归,经理一切。且姬吴门责逋甚众,金陵落籍,亦费商量,仍归吴门,俟季夏应试,相约同赴金陵。秋试毕,第与否,始暇及此,此时缠绵,两妨无益。姬仍踌躇不肯行,时王木在几,一友戏云:‘卿果终如愿,当一掷得巧。’姬肃拜于船窗,祝毕,一掷得‘全六’,时同舟称异。……不得已,始掩面痛哭,失声而别。……”

这是董小宛去世之后,冒辟疆写下来的回忆录。古人的痛处,在此段清晰可见。因为别离从来都是人类的一种疼痛,所以,柳永才会“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丹阳送韦参军 阅读答案附赏析
下一篇:《悟道诗》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逍遥右脑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晏殊《踏莎行-祖席离歌》阅读答案赏析鉴赏试题解析理解】相关文章
【晏殊《踏莎行-祖席离歌》阅读答案赏析鉴赏试题解析理解】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