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6-05-12 12:34
诺贝尔(1833一1896),瑞典斯德哥尔摩市人。一生主要从事炸药的研究和制造,此外,对化学、光学、机械学、生物学、生理学及枪炮制造也有一定的研究,并有许多发明。一生获得的专利有355项。诺贝尔临终前立下遗嘱,将自己的全部财产赠给对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事业有卓越贡献的人,诺贝尔奖由此设立。
1833年10月21日,诺贝尔出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的一个机械师兼化学家的家庭。
诺贝尔的父亲墨纽·诺贝尔,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只在学校里学过建筑,后来当上了建筑工程师和机械师。身为机械师的他对化学实验却有浓厚兴趣,一有空就做炸药实验。母亲安德丽尔·姬赛出身于农民家庭,具有非凡而坚韧的品质,吃苦耐劳,心地十分善良。
母亲一共生了8个孩子,有5个相继夭折了。诺贝尔出生时身体不好,面色苍白,没有一点儿活力。在母亲的百般呵护下,瘦弱体虚的诺贝尔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到了上学的年龄,诺贝尔不能与同龄的孩子一同到学校去,只能躺在家里的床上看书。家里太穷,诺贝尔刚懂事便常遭别人的冷落和歧视,有的邻居凑到一块儿议论说:“这孩子永远不会有出息!”
诺贝尔8岁时,母亲便设法送他到斯德哥尔摩市一流的雅克布斯小学读书,与两个哥哥同在一个学校。由于健康原因,他不能经常到校,许多时间是在母亲身边度过的。诺贝尔在家里读书、画画、写作文等,非常认真刻苦。母亲不仅让诺贝尔学习,还让他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浇花、锄草、清除垃圾等,以增强他的体质,培养他爱劳动的习惯。她还鼓励诺贝尔和他的哥哥们一起到斯德哥尔摩市郊去采集奇花异草,使他们从小就对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产生浓厚的兴趣。
尽管诺贝尔上课时间不多,但由于他学习特别刻苦和天资聪明,在同年级82名同学中,他获得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父亲经历丰富,见多识广,他了解国内外许多科学家的奋斗史,常常给诺贝尔讲科学家的故事,鼓励儿子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父亲经常做炸药实验,诺贝尔常在旁边观看,还不时地问这问那。一天,8岁的诺贝尔见父亲正在做实验,便问道:“爸爸,炸药能伤人,是可怕的东西,你为什么要制造它呢?”父亲把他拉到旁边,认真地回答道:“炸药的用处很大,它可以用来开矿、修路,发展工业离不开它啊!”诺贝尔若有所悟地点点头,对父亲说:“那我长大了也要像你一样制造炸药。”父亲拍拍儿子的肩膀,鼓励道:“造炸药需要很多知识,你要先好好读书才行。”
搞炸药实验具有很大的危险性。诺贝尔10岁那年,父亲搞炸药实验时发生爆炸事故,不仅自家全部房屋化为灰烬,还引起了街坊邻居的痛恨,他们一家在当地呆不下去了。父亲只好应俄国人的邀请带领全家远走他乡,来到俄国彼得堡工作。
初到俄国,由于诺贝尔不懂俄语,不能进当地学校继续学习,只好辍学在家。为了不荒废孩子的学业,父亲为孩子请来了一位名叫尼古拉·吉宁的优秀家庭教师,辅导他们学习数理化。这位家庭教师工作十分认真,常常考核他们的学习成绩,并向父亲汇报他们的学习情况。学习之余,孩子们在父亲的实验工厂里,跟随父亲从事各种创造发明,如帮助研究设计水雷、水雷艇、大型发动机和炸药等,他们从中学到了许多科学知识。
诺贝尔直到16岁还一直在家接受家庭教师的教育。随着年龄的增长,诺贝尔既表现出科学研究方面的天赋,又对文学具有浓厚的兴趣,很有发展潜力。将来究竟走哪条路呢?父亲的初衷是想让儿子走科学研究的道路。他意识到:要孩子有献身科学的坚定志向,必须使他真切体验科学研究对社会的作用和意义,不能让孩子老呆在家里接受家庭教师的教育,必须让他走出去,去接触世界先进科学,了解工业革命在各国的发展情况,从而自愿做出选择。于是,一个宏伟的计划在父亲头脑中形成了。
1850年,诺贝尔已满17岁。一天,父亲对他说:“孩子,你已学会了几门外语,身体也结实多了,到国外去走一趟吧。一个人多见些世面,会有不少好处的!”诺贝尔一听十分兴奋,这个建议正合他的心愿,他一直盼望有一天能看到外面那精彩的世界,现在机会来了。于是他爽快地答应了,并问父亲道:“我出去的任务是什么?”父亲微笑着说:“你主要是学习各国的科学技术。”
就这样,17岁的诺贝尔第一次只身离家,飘洋过海,以工程师的名义首先来到美国,在很有名气的艾利逊工程师的工场里实习。实习期满后,他又到德国、意大利、法国和英国考察。在历时4年的实习和考察期间,他到大学研究所参观各种实验,与科学家、教授及大学生交谈。出于对文学的爱好,他还到剧场看戏,参观美术馆,并结识了一些文学家和艺术家。更为重要的是,他还掌握了英、法、德、俄等国文字,深入地了解了各国工业发展的情况以及炸药的广阔应用前景。这次考察使诺贝尔更加坚定了小时候曾立下的从事应用化学研究和改进炸药的志向。他考察回来后,便明确地向父亲表达了这一愿望。
当时,从彼得堡传来的消息说,法国人已经发明了一种优质炸药,闹得俄国人心绪不安。其实这种所谓的优质炸药,不过是法国陆军军部刚刚着手研究、尚未投入批量生产的东西。通过这件事诺贝尔更加明白了炸药对工业发展和军事的意义,于是决心全力以赴去研究如何改进炸药。
有一天,彼得堡大学的两位教授到诺贝尔家拜访,一位是著名的化学家、诺贝尔过去的家庭教师尼古拉·吉宁博士,另一位是药学家尤利·特拉普博士,他们恳请诺贝尔的父亲研制一种威力更大的炸药。很巧的是诺贝尔正在对此进行研究。吉宁博士见自己的学生进步这么快,非常高兴。他从皮箱内取出一个小瓶,里面装有一种油状液体,诺贝尔一看便知道那是硝化甘油。那时候见过这种易燃易爆物质的人并不多。
父亲答应了吉宁博士的请求,诺贝尔在一旁争取道:“把这项研究任务交给我吧!”从此诺贝尔便与硝化甘油结下了不解之缘。1863年秋天,经过50多次反复试验,诺贝尔终于成功研制出硝化甘油炸药,并取得了瑞典、丹麦、英国等多个国家颁发的专利证书。
诺贝尔为了寻求更为安全的引爆物,多次进行具有生命危险的试验。尽管诺贝尔做实验时十分谨慎,但不幸的事还是发生了,1864年9月3日,试验中发生了甘油大爆炸,整个实验室化为灰烬,5个助手,包括诺贝尔的弟弟埃米尔当场被炸死。这就是轰动一时的“海伦坡事件”。
诺贝尔父亲目睹这一惨景,悲伤过度,得了半身不遂症,从此卧床不起。但作为一位发明家,父亲显示了不屈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他虽卧病在床,仍不停止研究、思索。父亲这种坚毅的发明创造热情,深深地影响了诺贝尔,激励着他矢志不渝地研制和发明了雷汞炸药、安全炸药、无烟炸药等多种炸药,为人类做出了重大贡献。
专家点评 诺贝尔的名字在世界范围内几乎是家喻户晓的。正因为有了诺贝尔,我们才得以无数次地领略诺贝尔奖获得者的风采。诺贝尔不仅以其卓越的才能,而且以其高尚的人格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感谢诺贝尔的父母为我们培养了一位伟大的人物。诺贝尔的家教给我们两点重要启示:
其一,要对孩子进行开放式教育。父亲让诺贝尔周游世界,到各国考察,学习各国新的科学和技术。这种开放式教育开阔了他的眼界,也坚定了他献身科学的志向,这次考察影响了他的一生。虽然绝大多数的家庭没有条件让孩子出国考察学习,但树立一种开放式教育的观念却是十分必要的。对孩子的教育不能仅满足于家庭和学校教育,还应让孩子走出去,融入到广阔的社会中,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教育孩子。
其二,立志和事业心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诺贝尔的父亲不仅鼓励他从小立志,而且还以自己的行为影响他,培养了他坚韧不拔的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父母教育子女,首先要教育他们树立崇高的志向,培养他们的事业心。父母还应特别注意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孩子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诺贝尔的父亲在这方面堪称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