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鄂教版)

逍遥右脑  2013-01-17 20:45


八年级下册语教案
第一单元
1、《寻找理想》
[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在了解本思路的前提下筛选提取信息;理解中重要语句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筛选提取信息的基本思路,学习写批注、写感想片段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树立“追求集体的幸福和荣誉”的崇高理想。
[ 教学重难点 ]
1) 读懂本,理解中作者对有关理想的看法。
2) 使学生正确的理想,并产生为之终生奋斗的动力。
[ 教学难点 ] 读懂本, 理解中有关理想的看法。
[ 教学安排 ]两时
[ 前准备 ]
(1)师生搜集有关作者巴金资料了解作者。教师搜集关于老人理想的资料整理制作备用。
(2)组织学生搜集了解当年10个学生给巴老写信的相关资料。
(3)组织学生在后练习第一题指导下反复研读,完成对每一部分的划分。
(4)本是巴金应“十个寻找理想的孩子”面对“金钱潮”产生困惑所发出的呼救而写的一封回信,用平实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浅白而深刻的道理。也许我们在理想的确立上也存在困惑,思考题目“寻找理想”是什么意思?作者希望孩子们树立什么样的理想?
[ 教学步骤 ]
第一时
一、导入
1、 交流所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了解作者。
巴金“追寻理想”简历 巴金,少年时在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语专门学校攻读英语,参加进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参与组织“均社”,进行反封建的宣传活动。11923年赴上海读书毕业后,发表论和译,宣传无政府主义。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1928年冬回国,主要作品有著名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东渡日本。1936年后,投身抗战,担任历届中华全国艺界抗敌协会的理事。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曾两次赴朝鲜前线访问,辑有《生活在英雄们中间》、《保卫和平的人们》两本散通讯集。“革”中,遭到了残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随想录》。由他倡议,1985年建立了中国现代学馆。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字。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和香港中大学荣誉学博士、美国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联副主席。
2.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当年10个学生给巴老写信的相关资料。
3.小结:从上述材料中,我们看到巴老坎坷而又辉煌的一生,遭遇过挫折、打击和失败,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我想,凡是有志青年都会产生一个疑问:巴老是怎样战胜困难走向成功的呢?从他那里,对一个人的一生的奋斗我们能获得怎样的启示呢?
二、理解本
师:看后练习第一题,在全内容中,你最急于的两个内容是哪两个?
生: (思考,小声说话,几个表达)
师: 较为趋同的想法是“我的理想”“我的追求” 两个内容,我们就从这两个内容的阅读开始。请看书,先读“我的理想”的段落。
生: (朗读)
师: 读“我的理想”,肯定是想知道巴老的理想是什么吧。读后,你有答案了吗?
生: 巴老的理想是“把个人的生命联系在群体的生命上面”。
生: 巴老的理想是“追求集体的幸福和繁荣”。
师: 大家不再举手了,是认可两个答案了吗?
生: (思考,交头接耳)
生: 第二个答案好。因为这一句话才是本段的中心句.
师: 这一句话是本段的中心句,大家同意吗?
生: (看书,点头)
师: 点头不算完,要说说为什么这一句话才是本段的中心句?
生: 本段先分后总,先分说自己20、30年代和现在所表达过的理想,后总说一生的理想。
师: 说的好,回到答案上,“集体”一词是什么意思,要诠释一下。能否在本段中找一个词替代?
生: (在中找词语,惊喜地)人类。
师: 好。一起高声地将答案读一遍。
生: (高声朗读)追求人类的幸福和繁荣。
师: 大家知道了巴老的理想,还想知道巴老是怎样追求理想的。读“我的追求”段落,看看我们能获得什么?
生: (读第8段)
师: 做个游戏:选:选学生读某些句子,要求所读句子有一个集中的内容,其他同学听读,谈谈你对作者追求理想的过程有什么认识,行吗?
生: (读1-3句)
生: 作者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战胜了困惑和挫折。
生: (读4、5句)
生: 理想一直指引作者一心向前。
生: (读6-8句)
生: 晚年的作者仍然受理想的洗涤、鼓舞,为理想而奋斗。
师: 同学们说的好,这三句话完全可以概括出巴老一生追求理想的辉煌历程。
师: 读了以上两节内容,我们对巴老一生的崇高理想以及追求理想的辉煌历程有了了解,现在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想想,相互说说。
生: (交头接耳)
师: 让我们看看名家是怎么看的。
《巴老著作光盘前言》 柯 灵
巴金老人刚刚在医院里渡过九十三岁的寿辰,国家有关党政领导和他的老朋友,对他作了亲切的慰问与祝贺。中国古代著名的诗圣甫,一生潦倒,曾经咏叹“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稀”,憎命达,魑魅喜人过,由已久。巴老为学尽瘁,为理想献身,如蚕作茧,蜡炬焚心,丝尽泪竭,甘之如饴,数十年如一日;而盛名高寿,集于一身,真可以说是稀有的人端。
巴老从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猎取;学的生命在于立诚,而不在于夸饰。我曾将巴老的生平归结为两个字:一个是“真”字,“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笃实坦荡,表里如一。 一个是“爱”字,爱祖国,爱人民,爱自由,爱一切美好和崇高的事业。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把心交给读者。他像一个虔诚的宗教徒,奉待自己的信念,虽九死而不悔。
千古事“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词,不托飞驰之势, 而声名自传于后。”曹丕论,有此一说。虽已不免陈言生锈,却也合乎事实。作家是时代的产儿,如果他真正忠于时代,忠于艺术,又推动了时代,推进了艺术,日月奋逝,采流传,这就是所谓艺术永恒的秘密。
商海风涛,席地卷天,价值失衡,道义失重,老辈风范,五四传统,已如凤毛鳞角,越显得难能可贵了。上海图书馆新馆建立,借助于崭新的科学成果,将巴老的等身著作、音容笑貌制成光盘,使读者如相晤对,如亲謦亥,并得便于什袭珍藏,广为流传,垂之久远。这在我国出版化事业中还是一个创举,意义深远,自不待言。敬抒衷曲,聊代前言,并志欣喜。
生: (读上,若有思)
作业: 在堂练习本上写下你对巴老一生的崇高理想以及追求理想的辉煌历程的看法,采用给巴老写信的方式,字数200左右。
第二时
一、 导入
谈到理想,不少同学也和10名写信少年一样有困惑。在上次中,不少同学就表示对中“我的迷惑”的内容感兴趣,我们一起研读。
二、 研究探讨
师:巴老在寻找理想中有什么困惑?读出了告诉大家。
生:(读书,思考)
师:有答案了吗?
生:是“理想究竟是什么?”
生:是“理想是不是虚空的东西?”
生:是“理想究竟在哪儿?”
师:这些都是巴老在寻找理想过程中的困惑。再读,说说产生这些困惑的原因是什么?
生:(读书,思考)
生:是“眼前五光十色的景象”。
师:“眼前五光十色的景象”怎么理解?
生:社会上的不正之风。
师:注意: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有很多呀,段中的“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指的是什么,要结合段内容才能准确回答。
生:社会上的“向钱看”的不正之风。
师:巴老是这个意思吗?我读一段话,大家想想怎么表述才准。(读第5段“这几十年-----定风珠也会变成风信鸡”一段)
生:应加上“不择手段”。
生:还应加上“十分厉害”。
师:很细心。请完整表述写在边逢作为批注。
三、 堂训练
师:在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一直采用筛选提取重要信息的方法解读本,大家有所体会吧!下面做一个当堂练习:
【多媒体展示四】堂练习:读“我的希望”(第9段),说说作者对同学们提出了几点希望?(分条表述)。
生:(读段,思考,在堂练习本上做)
师:完成后就近讨论。
生:就近讨论,提出疑问。
师:我读,同学们提取信息。读“亲爱的同学们----千万要珍惜你们宝贵的时间。”
生:希望青少年认识到青春的美丽与使命,懂得珍青春时光。
师:好啊!读“只要你们-----就永远不会迷途。”
生:希望青少年树立为集体为祖国奋斗的崇高理想,不迷途。
师:为集体为祖国奋斗的崇高理想,概括得好!读“理想不抛弃-----光辉之中。”
生:希望青少年苦心追求理想,不停止追求。
师:苦心,摘取中重点词,好!读“不用害怕------就不会给黄金潮冲倒。”
生:希望青少年勇敢地、充满自信地追求理想,在黄金潮面前不动摇。
师:勇敢地、充满自信地分别从“不用害怕”、“不要看轻自己”中,不动摇从“站得稳,顶得住”中,太好了!在练习本上修改答案。
四、 教师小节及布置作业:理解探究第三题
2、《背影》
教学目标与训练重点

1、掌握“狼藉”“踌躇”“蹒跚”“颓唐”“琐屑”等词语的音形义。
2、领会本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学习本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的特点。
4、通过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语句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对父亲背影的的效果与作用
〖难点〗 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第一时
〖教学要点〗
1、朗读训练
2、词语训练
3、初步理解的内容与结构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介绍作者及背景导入,学生阅读注解1。补充:朱自清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爱国者。
二、检查预习(学生板演)
1、预习提示中的字词的注音解释
2、补充:栅 迂 不能自已 惦记
三、朗读
点拨:注意读出感情,以最后一段为示范
四、默读,勾划以下表现以下内容的语句
1、人物、事、地点
2、不能理解的词句
3、自已认为感人的地方
4、写背影的语句
五、整体理解
1、这篇写的主要事是什么?
2、这篇主要写谁?我?父亲?我和父亲之间?我的家庭困难?
3、总写的一句话是,为什么“最不能忘记”?
4、一共写了几个背影?其中写得最详细的背影是在什么情况下见到的?
5、给划分一下段落层次。
点拨:
1、明确主要事与次要事。
2、明确主要人物,题为背影,写的是父亲的爱子之情。这点学生很容易混淆。
3、引导学生体会总写点题
4、初步理解学生对层次结构的把握。
六、说话训练:口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经过
七、板书总结
1、学习重点:字词、朗读
2、主要内容与结构
八、作业布置
1、造句 A、祸不单行 B、晶莹 C、踌躇
2、描写父亲的一个背影
九、板书设计
背 影
朱自清
一、难忘“背影”,思念之情,总起点题(1)
二、回忆往事(2-6)
三、再现“背影”,照应开头
第二时
〖教学要点〗
1、重点语段阅读,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
2、揣摩朴实的饱含深情的语言。
〖重点〗
对第六段父亲买橘子的过程的描写
〖难点〗
朴实的语言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节所学的字词掌握的情况(听写)
二、朗读、理解第六段
讨论:
1、这个背影是怎样的?
2、口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字中哪些词语富有表现力?
点拨:动词、形容词的表意作用,引导学生重点体会“攀”“缩”“倾”等词的表达效果。
3、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为什么“我的泪很快流下了”,为什么怕他看见?
4、父亲为什么“心里感到很轻松似的”?
5、送别过程中父亲共说了几句话,这几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三、阅读理解2、3、4、5段
讨论:
1、我看到父亲的背影就流下了眼泪,这仅仅是因为离别吗?是在一种什么情况下的离别?
点拨:不同的背景下的事具有不同的意义,因而人们的感觉也不一样。
2、把2、3两段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3、4、5两段中的哪些事情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细心关照,无微不至的关怀?
四、重点语句理解
3、《我们和青春对话 》
【三维目标】
●体会“走进青春”的感悟和遐想,做好心理准备,勇敢地迎接青春的叩门。
●理解本生动形象、含义丰富的诗歌语言。
●学习新诗的朗诵。
【教学设想】
1.这首诗热情洋溢,语言生动形象,多用对偶排比,比较适合于朗诵。前、中和后都要认真指导学生朗读。指导要具体,要举例,要示范,还可以采取单口、对口和群体的形式开展朗诵活动,指导学生在朗诵中去感知和体会。
2.学习过程中和学习之后,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古今中外吟诵青春的诗歌,读一读、讲一讲,还可以开一次以“青春”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
3.对于诗中委婉含蓄、含义丰富的诗句,可以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直白的语言写出大意(可以在句式上作些要求),一方面加深理解,二方面通过比较,进一步了解本诗语言上的特点。
4.安排两时。
5.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诗句熟读成诵。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青春,一个亮丽的词语,一个永远被人赞美的话题。它拥有的是一种促人上进的心态,奋发进取的精神。
青春有许多亮点,最亮的还是活力。心中有青春,则会如鸟儿一般长出“翅膀”,活跃在能走到的任何地方。搞活动嘛,没有问题。也许歌唱得不那么好,舞跳得不那么棒,那又有什么关系,只要有活力,就犹如给人输入了奇妙的东西,一切都变得那么耐看,那么振人心弦;学习嘛,没问题,也许学得不那么棒,那又有什么关系,只要活力在,就永远会有动力,不用担心自己会不会走到光辉的顶点。
叛逆,青春的第二大亮点,它给予含有青春心态的人激情奔放,去冲破严实的约束。也许有人会担心,青春的叛逆也会带不良的影响:消极的对待功,讨厌任老师等等,但他们忘了,叛逆中仍有极富创造力和突破力的理想,可以渐渐抚平叛逆。
青春的再一个亮点是理想。人们常说,理想是大海中的航灯,黑夜中的烛光,普罗米修斯手中不朽的神火,它是多么的光彩照人。理想,是坚定的意志,饱满的情绪,也是荡漾在生命赶甘泉中的一丝清流。
青春——犹如喷吐的太阳,
那一份孕育的痛苦!
那一份诞生的辉煌!
因为曾经痛苦,
因为拥有辉煌,
所以唱吧,跳吧,
无忧无虑,青春不枉!
青春是每个人人生旅途上必经的阶段。八年级的学生虽然与青春还有一段距离,但他们很多人都在议论青春,翘首青春。学习这首诗歌,可以让他们认识到青春是美丽的,青春需要体验,要勇敢地走进青春,从而早做准备,去迎接属于每一个人的无限美好的青春。
二、理解题意,调动学生。
(1)理解“青春”。
(2)指导学生,形成共识:虽然我们距离青春尚远,但我们每个人都在关注,都在期盼,让我们早点了解,早点准备吧!
三、指导学生带着感情大声朗诵这首诗。
可以讲一讲新诗在节奏和押韵方面的常识,举例示范,归纳一般的朗读方法。
四、朗读后标出节号并思考:
10节诗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大意是什么?写出。
全诗共10节,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2节),告别少年,走进青春。
“曾经”“戴上”,“而今”“告别”,正说明才从少年步入青春(即青年时期),“有点惊慌有点盼望”,准确地写出了既十分向往又担心准备不足的真实心态。“还想看一看”“还想听一听”,写出了对于少年生活的留恋,“却又忘不了…‘青春在眼前’”,既说明青春的到是人生成长的必然,又说明“我们”已经能够理性地面对现实,接受青春。
第二部分(3~7节)初人青春,期待体验。
3、4两节从总体上写出了对青春的遐想:“我们走进去/就被染成晶亮的翠绿”,形象地描绘出了青春的朝气、活力和风采。“我们走进去/就成了灿烂的一片”写出了青春的光彩、蓬勃和力量。第5节写期待走进青春,去体验生理的发育,知识的积累,情感的丰富和思想的成熟,体验把社会责任扛在肩上的感受。第6节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走进青春,将经历自然的生命历程和人生的种种体验,这一切无法拒绝,无法回避。第7节再次写迎着青春的召唤,迈着期待的步伐,我们走出无知和幼稚,将在青春里成长,增长知识,学会思考,树立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
第三部分(8~10节)面对青春,勇敢地走进去,坚持走下去。
“我们想悄悄地改变你/让你别再朦胧别再朦胧”是说体验青春,认识青春,两个“依然”表明“我们”将从青春吸取营养,积累财富。“我们走进你/是为了让我们美丽”表达了“我们”期望走进青春,使自己身体发育,思想成熟,情感丰富的愿望;“我们走进你/是为了不忘你的美丽”,是说走进青春是为了终生铭记人生这一段最美好的时光,并使自己终生从中受到教益。
五、学生自主学习,并与同桌交流。
(1)逐节朗读,理解大意。
(2)选出几处自己最喜欢的诗句,画上波浪线,并把喜欢的缘由写在诗句旁边(包括写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方法)。
六、全班交流:你最欣赏哪几句诗?读一读,说清理由。
(3~5人交流,提前做好准备——书上有批注)
七、学生再自主阅读全诗,画出不懂的地方,同桌讨论。
八、全班质疑。
(1)同学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2)同学之间相互解答。
(3)教师解答。
九、小结。
1.诗的内容。这是一首热情洋溢、生动形象的诗,表达了刚刚告别少年时代,新奇地踏上青春绿洲的少男少女们向往青春,盼望体验青春,决心勇敢地走进青春的热烈情怀。
2.主要写法。
(1)运用“对话”形式,抒写青春遐想。
这里的“对话”并不是一问一答,而是面对青春的思考,期待和遐想。“对话”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独白,主要是前五节,抒写“我们”面对青春,走进青春的遐思和感悟,既有留恋,又有期待;既有几分等待,又有几分迫切,另一种是倾诉,将青春拟人化,用第二人称,向对方倾诉,“我们”虽然已经勇敢地进入,又有几分担心;既要真切地体验青春,又要“永葆青春”,让青春成为人生财富的复杂情怀。
(2)生动形象、含义丰富的语言。
诗中的很多意思都不是直接表达出,而是运用生动、形象、含蓄的语言委婉出之。例如:走进春的浪漫夏的奔放/走进秋的惆怅冬的遐想,不仅写出了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更是形象地写出了青春所具有的人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情感体验。又如“走进悄悄观望过的夏日海滩……”这些诗句,都形象地写出了对于走进青春,积累知识,丰富情感等方面的热切期待。含义丰富也是本诗语言的特点之一。精练简洁、言少意丰,本就是诗歌语言的特征,这首诗在很多地方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如“我们走进去/就被染成晶亮的翠绿”,是说走进青春就会具有青春的朝气和活力,青春的美丽和风采。又如“我们走进你/是为了让我们美丽/我们走进你/是为了不忘你的美丽”,既表明青春时期“我们”会发育、丰富、成长,又说明青春对于人生的意义重大,一辈子都可以从中受益,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十、迁移、应用。
学生朗诵自己搜集的关于青春的诗,并作评点。(教师事前必做准备,以为示范或穿插) 学生可以就“青春”写几句自己的“诗”。(略做准备)
【附:板书】
1.告别少年,走进青春 “对话”的形式
2.初人青春,期待体验 生动形象的语言
3.勇敢地走进去,走下去 含义丰富
相关资料
毕国瑛,女,东人。当代诗人。1980年在上海师范专科学校结业,留校在附小任教师5年。1986年调上海少年报社《童话报》编辑部任编辑。
4、《寄语十五岁 》
[教学目标]
1. 理解本“寄语”的内容,弄懂其中的道理,学习做一个公正、有正义感的人。
2. 了解本的谈话方法,分析本是怎样选择恰当的谈话方法,从而提高了语言的表现力和说服力,并学习这种方法,提高自己的表达(主要是“对话”)水平。
3. 了解行中括号的作用。
[教学重点]
1.了解本的谈话方法,分析本是怎样选择恰当的谈话方式,从而提高了语言的表现力和说服力,并学习这种方法,提高自己的表达(主要是“对话”)水平。
2.学习对本的质疑与探疑。
[教学难点]
了解本的谈话方法,分析本是怎样选择恰当的谈话方法,从而提高了语言的表现力和说服力,并学习这种方法,提高自己的表达(主要是“对话”)水平。
[教学安排]
1. 时安排:二时。
2. 根据学生的生疑和归纳学习点确定教学的主攻方向。
3. 把质疑和探疑作为本的主要组织形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
星期天,你把作业做完了,想出去放松放松,这时家长还想跟你补一补你较弱的科目英语,跟你加点学习量,你的家长通常用什么方式跟你谈?你希望家长用什么样的方式跟你谈?
用以上情境导入家长与子女的对话,从而进入。
(用这样的情境导入,一是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二是跟对话这一主题结合得非常紧,为后面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二、学生读,质疑与初步合作探疑。
1.学生读,独立围绕以下方面质疑:你读懂了吗?如果没读懂,你对中的哪些句子、段落、全篇有疑问?如果读懂了,你对全的内容与主旨明确了吗?
(学生基础好一点的班级以上这一步安排在前的预习中进行,从而为一时完成本的教学腾出时间;而学生基础差一点的班级则安排在堂上则更有效,因为差一点的学生往往自党性相对差一些,而这一步如果在外完成不好的话会直接影响整堂的教学效果。)
2.学生分小组交流以上问题,小组能解决的就地解决,不能解决的由小组长写在一张纸条上交给教师。
(这一步很有必要,小组能解决的就地决,就让一些简单化、个别化的问题在小组内就解决了,从而腾出更多的时间一起探讨一些真正属于多数人的疑问和更有价值的疑问。同时这也发挥了合作的优势。)
3.对所交问题予以归类(按照先后及由局部到整体的顺序归类)、公布,全班围绕之准备解决以上疑问。
三、进一步合作探疑:
方式:由学生自主的在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以下问题及解决要点:
1. 本为什么要写前面的实验?
2. 本寄语了十五岁什么内容?(以上两个问题可引导学生先找出“寄语”的具体句子与段落,然后再合并、概括,从而理解意图。)
3. 本行中括号内的话有何作用?(可引导学生比较:去掉这些内容后有什么影响?从而解决这一问题。)
以上问题的探究按照学生实际的情况调整;并力求牵一发动全身,通过一个问题解决几个学生的问题;顺序是依据内容先后,且由局部到整体,由本理解到拓展延伸。
(此部分是本堂最具价值的部分,同时也是最难操作的部分,因为学生的提问必然是千变万化的,一些生成性问题就此产生,这要求教师既要密切关注学生随机生成的问题,又要时刻调整引导学生加深对的理解,这一部分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本节的成败。)
四、对写法的探究:
1.学生整理本节最想学的学习点并小组内交流讨论,形成决议上交。
2.全班探究,预设:本的谈话方式与方法值得我们学习(要求结合内容阐述)。
五、总结及拓展。
1.请学生总结本节的收获。
(由学生总结更能让学生们动起,其效果比教师严密的总结更好。)
2.外作业:就自己的学习、休息、外兴趣等一个或几个问题与家长作一次对话,得体的提出自己的想法,了解家长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力争达成一致的观点。
(学生的拓展体现层次感,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难度的选择,让不同的他们都能有收获。)
[板书设计]
寄语十五岁
寄语: 感受自己
感受亲人
感受他人
感受世界
同情别人的弱点和缺陷
关心别人的不幸和失败
不鄙视他人不伤害他人
学习点:谈话的内容
谈话的方法方式(语气)
5、《做个快乐的读书人 》
──给女儿的一封信
[教学目的]
1、学习本用故事类比说理的方法。
2、在阅读中抓住关键语句,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的主要内容。
3、能够运用介绍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做个快乐的读书人。
[教学难重点]
1、能用简洁的语言对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理清脉络。
2、体会中用故事类比说理的妙处。
[教学安排] 二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教师以学生与父母沟通交流方式的调查导入,常见的方式有当面交流、电话交流、第三者的搭桥交流等,今天我们学习一篇父亲对女儿以书信的方式沟通交流的──《做个快乐的读书人》。
(以调查学生与父母沟通交流方式导入,可避免学生对与父母沟通是否成功的争论,能较快地切入对内容的教学,也达到了激趣的目的。)
二、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根据的自然段的空行,在听读中抓住关键语句,并且圈画出。
1、教师读完后,以四人一个小组讨论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五部分的主要内容,小组推荐一个同学发言。
2、教师结合小组发言进行小结:
第一部分:读书要消化,不能只讲数量和速度。
第二部分: 以到博物馆的事例作类比,进一步说明读书不能只讲数量和速度。
第三部分:快乐读书要学、习、思结合。
第四部分:快乐读书还要学以致用。
第五部分:希望女儿做个快乐的读书人。
3、引导学生把握的主旨。
主旨:批评了几种不正确的读书方法和目的,提出了作者对读书的认识,希望女儿做个快乐的读书人。
(以四人为一个小组讨论能调动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可使会说的同学或理解力强一些的同学带动能力稍微差一些的同学,此环节主要在于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
三、再分小组讨论交流,对内容进行个性化的理解。
教师设题:
1、批评了几种不正确的读书方法?
学生的理解可能有:①只讲数量和速度,不讲理解(质量)。②只管比赛考试,不去欣赏、享受。③只知道“学”,不知“习”和“思”。④只顾读书,不能学以致用。
(此题可锻炼学生根据内容对信息的整合能力,也是对学生缜密思维的一次训练。)
2、对中用故事类比说理的方式的理解。
学生的理解可能有:运用女儿参观历史博物馆的经历作类比,既有利于说明做事只讲数量和速度的害处,又能使女儿理解和接受所讲的道理。
作者谈自己栽种番茄的体会,目的是使女儿明白读书与运用的关系,读书一定要学以致用。
(在对学生答案推敲的过程中理解用故事说理的好处,教学中也教给学生这种对话的策略,这种策略说不定马上就会学以致用。)
学生设题: 学生对语言、内容、主旨提出自己不懂或有待探讨的问题可能有:
1、标题“做个快乐的读书人” 的理解问题。
对策:快乐的读,快乐的用,常常温习,常常思索。
2、第四部分中作者用“种番茄”作比方形象说理的问题。
对策:学以致用或用所学的知识指导实践,体现出学习的最终目的。
3、现行教育体制导致读书的不快乐的问题。
对策:1、不快乐的根在于考试制度。2、明白读书的目的。
4、怎样才能作一个快乐的读书人的问题。
对策:读书要“咀嚼”、“欣赏”、“享受”;读书要学、习、思结合;读书还要学以致用。 ……
(《语程标准》强调:“语学习是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强调语个性就是强调学生个人再学习过程中的独立价值和独特的感受”,所以教学中要倡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解读,这正是语堂是有生命的堂的最好体现,此时也是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提升的最佳时期。)
三、教师小结及布置作业。
学生以作者女儿的身份与作者对话,并把这些话写下。
[板书设计]
咀嚼、欣赏、享受
做个快乐的读书人 学、习、思结合
诗词诵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教材简析】这是一首“干谒”诗,所谓“干谒”诗,即向达官贵人呈献的以求引荐录用的诗歌。诗人借望洞庭湖有感,婉转地向张九龄表白了自己渴望出仕和希望得到对方援引的心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笔力千钧,千古传诵,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兴趣,尝试用“唱诗”的新方法进行诗歌的背诵训练。
2.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歌的方法,学会收集诗歌的有关资料。
3.批判性地学习诗人“含蓄、委婉地自我推荐”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的教育。
【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歌的方法;2、对学生进行“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的教育。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歌的方法。
【教学设想】
?1、自主学习:
赏析写景抒情诗歌的基本方法:
朗读(初步感知诗情)——收集(诗歌的有关资料)——品味(诗歌的语言)——想象(身临诗中之境)——联想(体会诗人之情)
2、多媒体辅助教学
3、教学时数:1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诗言志,歌咏情”,诗歌以凝练的笔墨,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给我们以美的享受,给我们以美的熏陶。作为一个炎黄子孙,只要谈起祖国的诗歌,总会有一种止不住的豪情涌上心头。今天呀,老师邀请同学们去遨游我国古代诗歌的海洋。首先请大家欣赏、回顾我们在小学四年级学过的古诗《寻隐者不遇》。
(2)多媒体播放古诗《寻隐者不遇》的配乐朗诵。
(3)师:请你们谈一谈什么是“隐者”?
(4)生自由谈对“隐者”的认识。
(5)师:这节,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赏析一位古代隐者的诗歌。
(6)请欣赏:多媒体播放古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配乐朗诵和歌唱。[清新自然的导语,色彩和谐的背景画面,曲调优美的音乐,使美的空气弥漫在堂的每一个角落,启动了学生美的情感体验,奠定了本堂的基调。]
二、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
1、 尝试用“唱诗”的新方法背诵诗歌;
2、 学会用赏析写景抒情诗歌的基本方法自主学习诗歌;
3、 批判性地学习诗人“含蓄而委婉地自我推荐”的精神。
三、丰富语言宝库,进行积累。
(1)(指导背诵)师:生活如诗,诗的行行段段赋予我们激情和联想,我们爱诗没商量,我们怕诗也没商量,因为我们最怕背那些拗口的诗句,现在老师向大家推荐一种简单易学,又有创新的背诗方法——唱诗。方法就是给诗歌配上自己熟悉的喜欢的旋律唱出。
多媒体播放古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配乐歌唱[背景音乐:《长亭送别》]。
(2)学生活动,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快又准确?
(3)自由练习唱、背诗歌。
(4)检查背诵。活动:小组接力背诵——全班齐背。
[设计理念:《语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悠扬婉转的音乐声中欣赏优美的唱诗,学生全身心沉浸在美的情感体验中,激发了学生背诵的兴趣。]
四、自主学习:
(1)学法指导:[多媒体出示] (学生齐读) 赏析写景抒情诗歌的基本方法:
朗读(初步感知诗情)——收集(诗歌的有关资料)——品味(诗歌的语言)——想象(身临诗中之境)——联想(体会诗人之情)
(2)帮你充充电:[多媒体出示] (学习收集诗歌的有关资料 )
关于作者:孟浩然(689---740)襄阳人,唐代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
代表作《过故人庄》,生活在盛唐开元年间,当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政治清明。诗人一生基本上过着隐居生活,早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岁时,到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关于诗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做官,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这种诗又称“干禄”诗。
以上资料摘自(游国恩等主编《中国学史》,人民学出版社1989年5月第六版)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查找工具书的习惯,明确工具书在生活中的用处,从而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
(3)根据方法学生赏析诗歌 :
第一步、学生进行多种形式地朗读(初步感知诗情):
第二步、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诗歌的前言介绍,对照的注释疏通诗意,将捕捉的重点信息和不懂的地方分别作好记号。
第三步、小组合作学习,质疑问难,小组进行交流,解决疑问,感受小集体的力量。
[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体现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五、检测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多媒体出示] (学生默读)
1)请你品味:(诗歌的语言)
抢答: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笔力千钧、千古传诵的名句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它描写的对象的是洞庭湖。写出景物水气蒸腾、广阔浩大、波涛汹涌……的特点。*诗人婉转地向张丞相表白心愿的诗句是: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诗人的心愿是:渴望能为朝廷效力,希望能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说一说:
你对诗中的哪些句子或词语最为欣赏,为什么?*朗诵——背诵——默写名句。
2)请你想象和联想:
*听“唱诗”闭目想象诗中之境,体会诗人的情怀。
*讨论:望着滚滚的洞庭湖水,一生怀才不遇的诗人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
(明确:洞庭湖波澜起伏、动荡广阔,激发了诗人的信心和豪情,诗人会想:我自己空有满腹经纶,空有满腔抱负,而进身无路,求官无门,多么地希望张丞相能助我一臂之力,给我一个机会,好让我报效朝廷,报效国家……)
[引导想象,加深印象;营造氛围,烘托情感。]
六、拓展延伸:
批判性地学习诗人“含蓄地自我推荐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勇敢地亮出自己、展示自己的才华”的教育。
1)讨论:孟浩然是不是真正的“隐者”?
2)师:东莞市提出了“三现代”的奋斗目标,第一个就是做现代人。古人孟浩然推荐自己是含蓄而委婉的,作为现代人的我们推荐自己更应该大胆而勇敢,像古人“毛遂”那样自荐,勇敢地亮出自己的优势,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勇敢地说:我能行!。
今天,老师还兼有一个神秘的重任——要在我们班物色一位学生会的干部。选谁呢?看着你们,觉得谁都这么可爱、能干、聪明。老师实在是很为难,为了体现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我提议,现在进行口头竞选。请大家以“我选我,我能行……”作为开头,勇敢地亮出你自己的优势,勇敢地展示你自己的才华,夸一夸自己,哪怕一个词、一句话、一段字都行。
3)学生活动,教师相机鼓励。
[以“我选我,我能行……”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易于动口,乐于表达,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情入境。一次触及心灵的体验也许会开启一扇早已封闭的心灵之门,教师必须善于学会倾听,并恰当地点拨。]
七、作业:(任选一题 )(一)请你留住年轻岁月的声音:
(1)配上背景音乐,朗诵孟浩然的其他诗作,并录音。
(2)配上熟悉的旋律,唱一唱孟浩然的其他诗作,并录音。
(二)请你收集资料;
(1)收集孟浩然的其他诗作。
(2)收集描写洞庭湖的作品。
[搜集诗歌,把内学习延伸到外。]
八、小结。
(1)多媒体播放古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配乐朗诵和歌唱。
(2)师:同学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除了要欣赏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还要把古人的精神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孟浩然“含蓄地自我推荐”的精神,在今天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社会里已不再那么合适。我们需要的是“毛遂自荐”的精神。同学们,请勇敢地亮出你自己吧,要相信,只有随时随地勇敢地亮出你自己,勇敢地展示你的才华,你才能抓住机遇,高奏成功的凯歌。
最后,真诚地祝愿同学们前程似锦,赢得每一次的成功!谢谢!
[引导学生从内走向外,从读书走向实践。时时刻刻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注意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教学目标:
一、学习古人丰富的情感;
二、欣赏诗词曲中的名句,揣摩其深刻的含义。
三、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
一、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
(1)节奏;(2)重音;(3)韵脚 二、作者与背景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王刘胜的后人。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王叔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有《刘宾客集》,又称《刘中集》《刘梦得集》。
刘禹锡那样讲究书本上的古老出典,同时又对口头学的民间歌谣发生了新鲜事物感。他不但学会了唱民歌,还受了民歌的启发,写出了《竹枝词》《杨柳枝词》等耐人吟咏的好诗,创造一种新体载。终为一代大师。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时所作。对“初逢”二字,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尚无定论。
当时淮南节度使是王播。王播在扬州设宴招待刘禹锡、白居易两位诗人。白居易在酒席上把箸击盘,吟诗一首,题为“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四句,为刘禹锡长期被贬的不幸遭遇鸣不平。刘禹锡从宪宗永贞元年(805)被贬,到宝历二年,只有二十二年。由于作诗时已是岁末,预计次年春初才能到达洛阳,而且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尚未接到新的任命,所以白居易干脆称为“二十三年”,以求平仄协调,符合格律。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端,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答谢白居易。
诗的首联,便表现出作者不同凡响的抒情才能。刘禹锡因积极参加顺宗朝王叔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遭受迫害。在宦官和藩镇的联合反扑下,顺宗让位给宪宗,王叔被杀,刘禹锡等被贬。他先贬到朗州(今湖南常德),再贬连州(今广东连县),调夔州(今重庆奉节)、和州(今安徽和县),未离谪籍。朗州在战国时是楚地,夔州在秦、汉时属巴郡,楚地多水,巴郡多,“巴楚水”,泛指贬地。刘禹锡没有直率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让读者在了解和同情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中,感觉到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读诗思考:
1、本诗各联分别写了什么?
首联:表现辛酸,愤懑不平 颔联:悲悼旧友,感叹变迁
颈联:新贵得意,悲叹身世 尾联:意志不衰,坚忍不拔
2、对过去诗人是怎么看的?对现实诗人是怎么表现的?对未诗人是怎么展望的?从中你觉得诗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3、拓展延伸:
模拟白居易与刘禹锡相逢,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然后表演。
4、赏析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肯定会比现在好。
5、总结本诗的教学。1、诗歌中表达的愤激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名句所包含的新陈代谢的自然哲理,以及现在对名句的新的理解
3、对学生进行诗歌赏析的训练,学习写简单的赏析。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训练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和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朗读、赏析
时安排:一时
教学过程:
一、 情景表演激趣,导入新。
情景:小刚和小强是一对好朋友。初中毕业后,两人都没有考上高中。转眼已经有三年没有见面了。今天,在母校门口偶遇了,他们会有怎样的举动呢?请两位同学上表演一下。
(预设表演:握手、拥抱、互相打招呼;交流别后的生活;回忆当年的学习生活等)。
(设计此环节主要是想让学生发挥想象,发挥潜力,通过表演导入新的学习。)
二、 诗歌背景介绍。
感谢两位同学的精彩表演。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板书)诗中也有两位故人,他们是著名的诗人刘禹锡和白居易。
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因此,写了这首诗,以答谢白居易。
三、 解题。
酬,这里是酬谢的意思。乐天,白居易的字。对“初逢”二字,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到底是哪一种理解,现在尚无定论。我个人采用的是第二种理解。“席上见赠”是对白居易的诗的回赠之说。
四、 听录音或教师范读,师生共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五、 发挥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一) 分组说话,生生互动。请每个同学在自己的小组里,用优美的语言把头脑里想象的诗歌画面描述出,同学之间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力求全面理解诗歌的意境。
(二) 老师作简洁的诗歌赏析介绍,目的是帮助同学们深入地理解诗歌。
(这首诗歌的首联直抒胸臆。刘禹锡因参加王叔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遭贬。被贬到“巴蜀水凄凉地”,一去就是“二十三载”,其间苦楚可以想见。“凄凉地”和“弃置身”两句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把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之情表现了出。颔联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闻笛赋》,另一个是“烂柯人”。“怀旧”句表达了对受害的战友王叔等的悼念,“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颔联用典贴切,感情深沉。颈联承颔联而。“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后的欣赏者和引用者不以“沉舟”和“病树”自比了,而只采取这一联所表达的哲理,表明: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事物必然要发展起,社会在前进,前景无暇美好的道理。这种与诗人的理解不同的理解,并不奇怪,因为时代不同,欣赏某一作品的感受和作者不同这是很自然的。,尾联看似平淡,其实是点睛之笔。“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慨。)
板书:
首联:直抒胸臆。 “凄凉地” “弃置身” 愤激之情
颔联:运用典故。 《闻笛赋》 “烂柯人” 感叹之情
颈联:千古名句。 “沉舟” “病树” 自比之意
尾联:点睛之笔。“歌一曲” “长精神” 坚忍之慨
(三) 有感情地朗读多遍。
六、 学习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结构美。
(诗中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首联自叙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基调,颔联悼念战友,自己回故乡的情景,使愤激之情更进一步深化,颈联把自己的沉沦和新贵们的得势进行对比,使自己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尾联急转直下,以自勉、自励结束全诗。全诗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堪称刘禹锡的代表作品。)
七、 背诵大比拼。规定5分钟的时间,看谁背得最快最好。请背得快的同学介绍经验。
八、 作业;
(1)默写这首诗
(2)结合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理解,写一篇200——300字左右的赏析。
第二单元
6、《天上的街市》
教学目标:
1. 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 学习诗人运用联想和想象创造诗的意境的写法
3. 指导朗诵诗歌
4. 训练联想和想像力
教学时数: 两时
第一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 通过分析.理解联想和想象
3. 指导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
师:同学们, 你们听说过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吗?
生:简述故事的梗概。
师: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 想一想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的生活怎么样?
生:自由答, 师总结: 不自由、不幸福, (板书)
师:朗读,要求学生听后说说在这首诗中描述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是怎样的?(要求老师在读的时候学生不要看书,尽量在头脑中形成立体的图像)
生:回答上述问题, 师总结:自由 富足 幸福
师:诗人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的想象呢?让我们进一步去欣赏这首现代抒情诗,(板书题)
作者:郭沫若( 1892--1978) 原名郭开贞,四川乐人,诗人,学者,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等。
师:再回过头看刚才的问题,诗人在诗中描述的牛郎织女的生活状况为什么和神话中的完全相反呢?这要我们结合作者写诗的背景看,这首诗写于1921年10月,1921年的中国状况是怎样的? 你们学过历史能不能说一说,
生:自由回答,师作点拨后总结:冷酷、黑暗、腥秽的社会。
师:不难看出诗人写这首诗的用意是什么?
生:自由答,师作总结:对自由,富足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板书)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体会这首诗在阅读时的节奏和语调。
生:自由答后,师总结,节奏:舒缓;语调:轻松、柔和,
二.
师:郭沫若说过:“诗的职责全在抒情,”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要抒发某种特殊的情感,必须借助于生活中的某种特定的景物作为依附,在第一个诗节里诗人借助了什么景物?
生:自由答, 师总结作板书:
(地上的)灯-----------------(天上的)明星 实景 相似:明、闪、现、点着.
(天上的)明星---------------(地上的)街灯
师:诗人描绘了哪两个实实在在看到的景?地上的街灯是明星吗?天上的明星是街灯吗?这里作者用了一个词“好像是”并不真正是, 这种由实际存在的事物想到与它相似相关的其它事物的心理过程叫联想。
师:第一节诗中实际存在的事物是看到的“地上的街灯”和“天上的明星”然后由地上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看到天上的明星想到地上的街灯,我们看“街灯”和“明星”的相似之处有没有表现出?在中画出。
生:自由答,师板书见上,
师:其实在我们学过的和实际写作中经常运用这种方法,能不能想出?师点拨
《荔枝蜜》《.驿路梨花》.等等
师:下面我们接着看诗,既然天上的明星好像街灯, 作者很自然地想到了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有街市自然有物品, 有物品自然就有人-------牛郎织女
师板书:
街灯--------明星---------街市---------物品----------牛郎织女
联想 想象
师: 这种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叫想象。联想和想象是学创作中最必须具备的能力, 下一节我们将会用一节的时间培养你们的这种能力。
师:在诗人的想象中牛郎织女的生活是自由,富足和幸福的诗中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的?
生:可以用中的诗句回答.
师:在黑暗中的人们对光明和幸福的向往是强烈的, 我们从诗中的那些用词中可以看出?
生:“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中的“定然”,别外还有其他诗句中的“定然”。.
师:最后诗人又巧妙地把想象中的景象与实景联系起,大家看看是哪几句?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讨论后,师明确:“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这样写与诗的开头作者由现实展开想象到结束由想象回到现实形成照应,诗的结构更加完美。
三. 指导背诵, 学生自结.
四. 后自读<<静夜>>用优美的散语言描述全诗的意境.
提示: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感情基调与天的街市差不多,诗中也运用了想象,要注意事项的是诗人在某些方面1920年前后由于在日本留学,经常往返于祖国和日本之间,常有思念国家和亲人的情绪。
7、《太空移民不是梦》
【三维目标】
1、 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
2、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感情;
3、 理解和掌握说明的结构特点。
【前预习】
1.《太空移民不是梦》是一篇科普,你知道科普有些什么点吗?
2.通过阅读,你获得了哪些知识?你认为太空移民会不会实呢?你有没有好的建议呢?
3.运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教学步骤】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你知道科普说明中的科学小品的特点吗?
提示:科学小品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短小性。它讲的道理小,篇幅小,然而就其知识容量、主题意义、产生作用等又是很大的。它观古今之须臾,抚四海之一瞬,旁征博引,广采杂收,尺幅千里,纵横驰骋,及时明快地反映科学上的新事物、思想、方法和动态。它像一个“快镜头”,摄取着科学大海上壮丽的浪花,其晶莹闪烁,小中见大,引人入胜。它又像一首不讲什么道理的小诗,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知识性。它要普及一定的科学知识,把科学王国里的最新信息传递给读者,内容的重心是在科学方面。它常常把握住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事物或现象,用正确的理论,去进行科学、严正的解释,纠正常识错误,从而使读者通过这具体的事例,了解世界万物变化运动等规律。
学性。它要以优美的画面、富于诗意的形象的艺术手法,表达科学的内容。它避免教科书式的平板、枯燥的说教,而常常采用比喻、拟人等学手法,故事、对话、清淡的散形式,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地介绍科学知识。
思想性。它往往以具体细小的事物,阐发一点耐人寻味的哲学道理,给人启示,发人深省。所写的自然科学内容,往往有助于人们了解社会科学,烘托出现实社会的一般,并给人一种现实的“社会感”。
2.本需要积累的词汇:
深邃:①幽深:庭院深邃。 ②精深;深奥。 ③深沉。
势在必行:行,做。从事情发展的趋势看,必须采取行动。
尊崇:①尊敬推崇。 ②庄严高大,用以形容庙宇、官阙等建筑。③显贵。
驾驭:使服从自己的意志而行动。
迄今:至今。
羁绊:(书)缠住了不能脱身;束缚。
妙不可言:妙,美妙。形容好得难以用字、语言表达。
二、学生仔细阅读,找出每段的关键句,提炼信息。
提示:把同一内容的段落归纳整理,形成以下几点认识:
贝尔纳的预言
美国第一空间移民居地命名
奥尼尔实施的方案
五个“拉格朗日点”特点
空间居住点的形状、外壳的组成、内部的状况以及原料
空间居住点面临的危险
建造空间居住点的动机
空间移居者还有更多的生存空间
三、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编写的提纲。
提示:第一部分:(1__4)写人类是可以移居太空的,人们已经作出了太空移民计划。
第二部分:(5一17)写的是空间居住点建在何处以及建造中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第三部分:(18一19)写的是对未空间居住点的展望。
四、小组讨论,研讨下面几个问题:
1.“太空移民不是梦”的依据是什么?你能从中收集信息,并概括出吗?
提示:人类已经制定了太空开发计划,并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宇航员已经在遨游太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太空移民是可以实现的。
2.中有两个设问句,你能找到吗?它们在中有什么作用呢?
提示:开始用了一个设问句“一个明种族,能不能移居到太空中的其他行星系统中去?”引起读者的注意,作者接着就从贝尔纳的预言说起,利用太阳能,能使人类摆脱地球的约束,生活在环绕太阳运行的人造星球上。要实现这样的构想,必然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而“首要的问题便是:这样的空间居住点究竟应该建在何处”作者再次用一个设问句, 引起读者的思考,并对此进行解释说明,使显得更有条理性。
3.“太空移民”目前还存在哪些难以克服的困难?
提示:(1)空间居住点面临与一些陨星相撞的危险。
(2)由离心力作用产生的人造重力对人体是否会有危害,尚未完全搞清。
4.“从化学的角度看,空间居住点的效果也将妙不可言”,未的空间居住点究竟会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你能发挥想象,给同学们描绘一下吗?
提示:结合第18自然段的人类生活方式包含的方方面面,展开“丰富多彩”、“妙不可言”的想象联想。
5.“贝尔纳深邃的历史眼光博得了人们的高度尊崇”一句中“历史眼光”这个词的意思和作用是什么?你知道吗?
提示:语言准确。贝尔纳能够预言半个世纪之后才引起人们关注的有关人类未的种种问题,这种科学的眼光是有远见的,见解是深邃的,当科学的发展在逐渐证实他的预见时他的眼光必然得到人们的高度尊崇。对贝尔纳的尊崇实质上是对科学的赞美。
6.“从长远看空间移居者们还要寻找更新、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中加点的词在句中有何作用呢?
提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的认识水平的提高,现在设计的空间居住点以及建造方式不能满足人类发展的要求。我们应有对科学不断探索的精神。
五、小结:本在写作上还有的特点。
提示:数字运用。无论是空间居住点的建造和容纳的人数、还是历史年代的交代,都引用了数据,通过这些数据的引用,展现了空间居住点的科学和壮观。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含答案
下一篇: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套笔记复习资料4

逍遥右脑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鄂教版)】相关文章
【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鄂教版)】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