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8-09-24 11:49
兴趣、父母、老师,谁才是神话的缔造者
其实,在学乐器的过程中,兴趣的流失几乎是必然的。每天练琴1小时和每天疯玩1小时,这两个选项摆在孩子面前,相信后者绝对是大多数孩子的选择。
如何保持孩子在学乐器过程中的兴趣,这本身就是学乐器的关键所在,这当中需要老师、家长的共同努力,更需要一些“策略”。
案例:琴童小小(琴龄3年)
小小属于琴童中的第二类——中庸型,妈妈让我来学,好吧!学就是了。
因为本来就对学琴没有什么兴趣,对枯燥的练习就更没兴趣了。小小曾经问袁来爸爸一个问题:“你知道世界上最难听的曲子是什么吗?”
袁老师一脸茫然,小小认真地告知:“是练习曲!”
诚然,有的练习曲的确比较枯燥,但练习曲的存在就是为了让练习者通过系统的、针对某项技术的练习,达到一定的演奏水平,提高相应的手指技巧。就好像语文课里大量的阅读是为了扩大词汇语汇量,数学课里不断地演算为了掌握运算技巧和公式,英语课背单词默课文是为了扩大词汇量、提高阅读能力一样,练习曲就算让人觉得再枯燥,还是得练习。
那在日常的练习中如何调动琴童的兴趣呢?
袁老师想出了在教材上做调配,将简单、枯燥、易学和有难度的曲目综合搭配起来让孩子练习,甚至刻意找些孩子熟悉的儿童歌曲充入练习曲中。家长们会发现,对于自己熟悉的曲子,琴童们练起来会比较有积极性,进步也会比较快,对于生涩的练习曲往往掌握起来比较慢。将二者融合起来,既保证了技巧的练习,也保持了琴童的兴趣。
除了老师在教学方法上做调整,家长可以做些什么呢?下面有几种切实可行的办法,琴童爸妈们不妨试一下。
方法一:找机会让孩子“显摆”一下
学了一段时间后,家长们不妨找机会让琴童“显摆”一下。鼓励孩子参加演奏活动,在舞台上展示才能可以提高琴童的自信心,调动日后学琴的积极性。这种演出场合可以是班级联欢会,也可以是亲友间的小型聚会,家长觉得不起眼的展示机会很可能会成为宝贝们自信心的来源。尤其对于性格比较内向的孩子,不管演奏得好与坏,能站在众人面前展示自我,本身就是跨越式的进步。家长们要懂得欣赏,适时鼓励。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既然是演出,就要按照正规的演出步骤来。演出前为孩子选择合适的演出服;演出时保证演出曲目的完整性;家长要像欣赏正规音乐会一样欣赏孩子的演出;并在演出结束时报以热烈的掌声,最好为他献上一束花(或者其他孩子喜欢的小礼物),祝贺演出成功。
不要以为这样的方式太矫情,这是对琴童辛苦练习的尊重,也是对你自己教育付出的肯定。
方法二:重要的是“我们进步了”
学琴过程中的沟沟坎坎一定会降低琴童学琴的兴趣,特别是碰到练不好或者回课回不掉的曲目,孩子会沮丧、发脾气、失去信心,这都是常见的现象。
这种时候,如果家长也在旁边着急:“你怎么到现在都练不好?”“你怎么搞的?”“你到底有没有按照老师教的练?”“你怎么这么笨啊?”……家长的负面情绪会让孩子更急躁、更没有信心,对练琴没有任何帮助。
遇到这种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家长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比较这个月与前两个月的进步,比如家长可以试着说:“宝贝,上个月你十六分音符连奏还弹不好,现在你已经可以弹得很熟练了,只要认真地练习,妈妈相信你可以做到的。”帮助孩子体验进步、体验成功、体验学乐器的快乐,让孩子对学乐器充满信心,这是保持琴童学乐器热情和兴趣的最佳、最积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孩子和家长的情绪要成反比。
在教育方面遇到问题,孩子露出满不在乎的样子,家长就要紧张起来,帮助孩子一起去面对。反之,遇到困难,孩子已经急了,甚至已经失去信心了,家长就要尽量保持平和的心态,去帮助孩子克服困难。
屋子已经失火,第一步不是重建家园,而是灭火,切忌煽风点火。
方法三:一起去听音乐会
这里提到的音乐会不一定是高端音乐会,也可以是当地音乐学院举行的学生音乐会。受地域、经济条件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不可能每个孩子学乐器的家庭每年都有机会去欣赏几场高端音乐会,而且很多正规的音乐会也不允许小朋友进场。那么,欣赏一些相对专业的音乐会对于初学乐器的小琴童来说也是可以的。
陪着孩子一起欣赏音乐会,让孩子身临其境感受音乐的氛围,积累对音乐的感性认识,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与音乐产生共鸣。
但是,请不要带着极大的功利性。
袁来爸爸在听某场音乐会的时候,旁边坐着一对母女,女儿大概八九岁的样子。妈妈不停地在女儿耳边小声嘀咕:“你看人家手怎么放的”“你看人家怎么弹的”“你看人家……”结局必然是旁边坐的听众烦了,孩子也烦了。连欣赏音乐会都抱着学习的目的,下一次你再提听音乐会只会让孩子觉得有心理负担。
请注意,音乐会门票钱从来不包含大师班费用!从音乐会中学习演奏技巧是在专业上已经取得一定成绩的人才可能做到的事情,不是小琴童们听音乐会的附加条件。